今日出差,特意去见了一位编辑老师。尽管我已经许久未写过令他满意的稿子,但我仍然厚着脸皮去了。
找到老师的时候他正在赶一篇某杂志社的约稿,我不敢惊扰他,便默默打开手机阅读器,静静坐一边看起了小说。
老师实在是忙,交了稿子却又到了单位组织学习的时间,于是他找出一本自己在鲁院出版的小说集,认真签了名之后送给我。
之后的一个小时,我独自在老师的办公室里看书,竟发现了宝藏般的故事。
看的是《当代》。
貌似今年是《当代》创刊四十周年,一批老作者们纷纷回忆起了自己与杂志的初遇故事,自己写作的初心。
最让我动容的是,那时候的许多作家,虽然不是专业出身,但却抓住了学习的机会。他们克服工作的困难,申请了至少半年以上的写作学习机会。在《当代》杂志老编辑的带动下,系统地学习写作,并随后写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还有一个细节让我感触颇深。
那时候收稿子竟然是编辑亲自上门来收,不管你是在天津还是云南。作者与编辑,就在作者的家中,一遍又一遍看稿改稿。
再就是,那时候投稿不过,编辑都会把稿子退回给作者,并附信一封说明为什么没有过稿的原因。与现在不同,来稿不退,为啥不过也没有个解释。
其实这些故事于前辈们而言,不过是普通的回忆罢了,然而,我真的被这些故事激发了,我真的很想做一个可以和编辑讨论修改稿件的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