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勤劳执着的牧羊人,一只调皮捣蛋的黑脸绵羊,一只忙着不亦乐乎的小老鼠,一个正面主角,一个黄金配角再加上一个跑龙套的,精彩纷呈的情景剧《阿利的红斗篷》,文•图:[美]汤米•狄波拉,译:张剑鸣,明天出版社2009年出版。
阿利是一个牧羊人,他的斗篷实在是太破破烂烂了,勤劳的阿利决定自己做一件新斗篷。从春天开始阿利就一直忙活着,剪羊毛——梳羊毛——纺成纱——染上色——织成布——缝成衣,到了雪花漫天飘舞的冬天,阿利终于穿上了一件漂亮的红斗篷。
那只黑脸绵羊是阿利的亲密伙伴,他整天和阿利纠缠不清,时不时的和阿利作对:满山坡的乱跑拒绝剪羊毛;双手阻拦羊毛染色;揪着线不放干扰织布;站在桌子上不让裁剪等等。最最重要的是,阿利的斗篷为什么会那么破烂不堪,还不是因为这只绵羊老是偷着啃来啃去的。故事的最后阿利神气活现地穿上自己的新斗篷时,这只绵羊又在后面偷偷的啃食,看来阿利明年还得做新斗篷。这只黑脸绵羊简直就是一个黄金配角,他的调皮和活泼给本书增添了许多的笑点,也让这样一本知识性的图画书变得鲜活和生动。
那只小老鼠虽然是来插科打诨跑龙套的,但是在书中每一页的边边角角中都能找到它,它可是偷运东西的高手,剪刀、肥皂、线团、蜡烛、尺子、鞋子、手套等等通通都搬运到自己的窝里,这些隐藏的小细节给故事增加了许多的噱头,也让小孩子觉得更加有趣。
这本图画书故事简单、人物鲜明、细节丰满,我家的小朋友喜欢得不得了,反反复复看了不下20遍,每一次都乐得屁颠屁颠的。我们还从网上找到了视频资料,动画的效果确实吸引人,孩子也很喜欢,但是改编后的动画只保留了主角和配角,小朋友有点纳闷那只偷东西的小老鼠跑到哪里去了。
最后我们要说一说这本图画书中译本的瑕疵问题。第一遍读这本书时,我们会很明显地感觉书名页和版权页的出现非常的突兀,以至于我一直怀疑是不是出现了排版和印刷错误。但是几经求证这本书确实就是这样的。但是从阅读体验来看,确实有些别扭,连小孩子都觉得是不是哪儿有点不对劲。这激起了我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这本书的叙事模式是这样的,翻开书直接讲故事,“阿利是一个牧羊人。他有一间舒服的房子,一顶大帽子,一根拐杖和一群胖胖的羊。可是每一个人都说:”第一页到此为止,翻过去之后是书名页“阿利的红斗篷”,然后再翻过去是版权页和正文,“可怜的阿利!他实在需要一件新斗篷。”这样的叙述方式不是不可以,但是问题出现在书名上,这个书名如果能够顺理成章的嵌入故事的叙述中,那我们也不觉得唐突,但是很明显这个书名和上下文的语气并不十分的和谐,尤其是前面有“可是”这样的词语,怎么会就直接出现“阿利的红斗篷”呢?百思不得其解时,我查阅了这本书的英文原版书,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了,原文的书名是《Charlie Needs a Cloak》,直译过来就是“阿利需要一件斗篷”,这样一句叙述性的语句显然更适合本书的叙述模式。
当然就汉语的习惯来讲,一句常规的叙述句作为书名,显然不如一个简短有力的名词性短语更加引人注目。译者本身对书名的翻译也是很成功的,但是如果书名做了修改,那么文中的叙述模式也应做相应的调整,即使放弃原著中嵌入式的叙事方式,把书名页和版权页提到前面应该也是可以的,希望这本书再版时能够注意到这个问题。
这本图画书不仅故事有趣,它还潜移默化地让孩子们了解了物品加工的过程,获得了衣物制作的基本知识。书的最后附有羊毛制作成斗篷的过程图表,有工具有用途,十分的清晰明了。虽然从个人阅读的角度觉得中译本存在一定的欠缺,但是瑕不掩瑜,这样一本融知识和趣味于一体的绘本还是堪称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