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今年73岁,河南省南阳市邓州市夏集镇大王集村人,现仍居大王集村。1950年出生在南阳市的岗陈大队。1960年,10岁的爷爷刚刚上小学。家里孩子多,所以上学比较晚。上学时候成绩不是特别突出。在完成初中学业之后,经亲戚介绍跟着同乡的姑父学医,通过学医爷爷掌握了挣钱养家的技能,也学会了如何治病救人。爷爷说道:“当时我学习成绩一般,上完初中之后就跟着姑父学医,后来在夏集医院的门诊里继续学。最开始和姑父一起学中医,天天研究各种草药,那两年衣服上身上都是草药的味。再后来呢倡导中西医结合,就又在工作的单位,一边上班,一边学习西医。”1974年的时候爷爷就已经从夏集调到了下面的村——大王集村当村医,并在这里成家立业,度过平凡但充盈的人生。这一年,调到大王集村的爷爷在家人介绍下与奶奶相识结婚。第二年便有了第一个孩子。之后就在大王集村坐诊,为村里生病的人治病。还负责村里的防疫工作,防治小儿麻痹症等等。爷爷说农村防疫的方针就是“以防为主,治疗为辅”。
我问爷爷,行医几十年有没有特别印象深刻的事。爷爷说当然有呀。接着展开了回忆:那一年是1976年我在王集当了两年的村医。有一天,我记得是下大雪的时候。天已经暗下来了,风刮的特别特别大,我看天黑了雪也下这么大,就把门掩下了。饭刚端上桌就听见了敲门声,有人在喊,有人没,有人没,快开开门。我赶紧去把门打开,原来是村另外一头的你的一个奶奶抱着她的孙子。当时这个小孩的脸红的要命。他奶奶说,快给他看看吧,发高烧,还上吐下泻。我赶紧给他量了体温,又看看喉咙眼睛。确实是高烧。给他吃了退烧药,但是没有效果。然后给他打了屁股针。过了一会儿,小孩不吐了,但是体温一直下不来。尝试各种方法都没起效,我特别着急但也没有头绪。虽然已经当了医生两三年了,遇到这种找不出病因的高烧,我也慌了,后来去找了当时学医跟着的姑父,他到王集看了小孩的病,给我写了张药单,跟我说吃了药就没事了。我按照那个药单拿药给小孩喂下,没一会儿,体温就慢慢降下来了。回忆结束,爷爷笑着说,虽然现在看来那个小孩的病很容易治,但是自己刚成为医生,第一次遇到也慌了,所以一直到现在都记得这件事。
我问爷爷中医真的把脉之后就能看出生了什么病吗?爷爷说,是的呀。中医讲究四个字,也就是四诊——望闻问切,把完脉之后得了啥病清清楚楚,然后对症下药就行了。我又问爷爷中医西医各有什么特点呢?爷爷说,中医是咱们传统的医药学文化,学中医是对咱文化的传承。中医用草药来治病,需要循序渐进,慢慢才能出效果。而西医呢治得快,但是有时候副作用太大,不利于身体的运作代谢。中医西医各有优点,咱们现在呢就是要取精华,把中西医结合起来,扬长避短,来治病救人,悬壶济世。
我问爷爷从五十年代到现在社会变化那么大,您有什么体会吗?爷爷说当然有呀。感觉生活越来越方便了,以前出个门都是走路,最多骑个自行车,现在呢上城里有村村通从门口就能坐车,去外地火车飞机高铁都有;还有了洗衣机、热水器、太阳能、智能电视、智能手机,就像咱俩现在还能通过视频面对面说话,以前怎么也想不到啊!社会发展的太快太好啊!现在的生活真是好!
结束对爷爷的采访,电话又打给独自一人在农村老家的姑奶。姑奶的人生经历与爷爷对比起来没有那么一帆风顺了。姑奶今年67岁了,在与姑奶的聊天中,感受到了姑奶命运多舛。姑奶是外爷最小的妹妹,小时候在家里因为有三个哥哥,所以并没有干太重的活,她说:“那时候就跟着你姥外婆在地里摘摘绿豆,在家里帮忙洗衣服、做饭、打扫家里。那时候闲了还会去找旁边那家的朋友玩或者到别人家借书看。”姑奶是喜欢看书和学习的,在同龄人读完初中就不上学去学手艺的时候,姑奶已经坐在了高中的教室如饥似渴地学习知识。可是最后参加高考的时候不如人意,姑奶连续参加了三次高考但都是离分数线差了几分没有考上大学。心灰意冷的姑奶放弃了继续复读,选择了相亲结婚。希望结婚之后通过自己的双手获得幸福的生活。可是意外又不断发生。姑奶结婚后生下了两个孩子,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两个孩子都夭折了,还没养好身子的姑奶又备受心理打击,无法继续生育。所以,从别人家抱养了一个女孩视如己出。在孩子二十岁的时候,姑奶和姑爷商量着给孩子找了个上门女婿结婚,生下了一个男孩,这就是姑奶的孙子。可是姑奶和姑爷自己的决定并没有考虑女孩自己的意愿,所以这个女孩离家出走后再也没有回来。姑奶和姑爷就自己在老家种地抚养孙子,供他读书,用自己一生的积蓄在城里买了一套小房子。孙子已经逐渐长大,姑奶说:“我以为以后的日子总算要好过点了,谁能想到你姑爷他突然不在了。”姑奶边说边流下了眼泪。姑爷在临近年关时候,在地里干活,急病发作去世。现在孙子在外上班挣钱,而姑奶住在农村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