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一晚上,心里十分怅然。
来上海三年零八个月了。这期间,迎来送往了不少人。明天,又将跟一位英国结识的好友见面,或者更准确点,是送别。我们共同经历了难忘的春夏,还有在英国的生日,我曾孤零零的在街头只向他倾诉过我的烦闷。可明天,亦或是我们漫长今后生涯的最后一面,谁也不知道。
世间万物的新陈代谢,在人世间,称之为送别和遇见。而送别,古往今来最勾动心弦。每一个时期,每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画面,每一个人甚至还有声音,都恍若浩瀚无边的书卷中浅浅的索引标——看到他,就牵动了那一片时空的心澜,起伏和冷暖着。而偏偏只有告别之时,在这一段缘分行到尽头之时,方能观尽全貌。就如只有会当凌绝顶,方才一览众山小,这既是一种期盼,更是一种遗憾。
告别这位朋友,我有十分的不舍,却也无法左右他人的归途。我一厢情愿地希望他能留下——更确切地说,自私地希望能带着我们在英国一起的经历留在这儿,自顾自地言说着其实一切都没远去。但是他还是决定离开这儿,离开上海,去开始新的一程。
在英国一年多的时候贪婪地吸收尽了欢乐和遗憾后,我带着记忆的柳枝回到了国内。在上海的三年里,时空的风还是一片一片地,悉数吹尽了枝条上的叶子,如今,似乎连最后一片也吹走了。
我很后悔,我也许没有给予对方跟我同样的情感价值:从最开始希望他来上海,到后来相聚时光无几,到即将到来的送别,我们终究只是成了这个大城市里两个孤零零的光点,各自随着大多数人偏居一隅,没能汇成一片。我希望给他留下点什么,让他记得点什么,如我一如既往的私心,把他囚禁在我情感需求的牢笼里。
我突然意识到,我没有权利这么做,任何人都不只是我人生的索引,走开去,是种宿命。我突然意识到,告别是每个人常态,人其实也还在。书卷中的一行行不会消失,只是翻过了页去。或许下一页,还会出现。
但是我还有她,我的妻子。她索引的不仅是过去,还有未来,括弧里写着责任、压力、家庭和努力。而我的妻子,也早已从书中的人儿,变成了身边共同的读者,和作者。
我准备放下笔,去打开房门,陪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