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乐生
作文或发言不能一味只图自已的自娱自乐,口若悬河。如没有读者和听众,对作者或发言人来说是非常失败的,也是毫无意义的,甚至是痛苦的。自娱自乐只是自我陶醉、自我麻痹、自欺欺人。
窃以为,凡作文或发言至少得在这三个方面,即思想,趣味,知识,其中有某一个方面给读者和听众留一点东西、一点收获、一点启迪。那么,这篇文章或这个发言就算成功,就算有意义。也只有得到读者或听众认可和共鸣,才能得以传播,得以留存。思想,趣味,知识三者皆好,当然是妙文。但,并非所有文章或发言都能做到三者皆好,只要有一个方面行,那就是好文章。我认为,三者中尤以思想为上,趣味次之,知识再次之。
思想性决定文章的灵魂。古人云:意犹帅矣,无帅之兵谓之呜合。(王夫之《姜斋诗话》)说的就是这个理。就是说无论你是写诗还是写文章、演讲稿,思想灵魂就像是元帅一样,统率千军万马(文字)指挥你行文。没有主帅的军队,那肯定是叫做乌合之众。乌合,像鸟鸦一样暂时聚合。人们常以“乌合之众” 指一群没有组织的人。那么,没有组织的文章必定是“散兵游勇” ,必定是一盘散沙。没有主题,肯定是一碗白开水,肯定是无病呻吟。如把阅读视为吃肉,那就是味同嚼蜡。
思想性确定文章的立意。立意如一根主线贯穿全篇,成为整篇文章的中心。文章的选材、取舍、结构、语言、叙述、风格,无不以之为据。因而,一篇文章质量的好坏,其决定因素是:是否有思想性、有灵魂,立意是否正确。这也叫“意在笔先”。 那种写到哪算哪、哪里天黑哪里息、或者一边写一边立意的作者,多半是初学者,要不就是是门外汉。
一篇文章具有思想性,人们会评价说:有见地。
趣味性决定文章的看点、卖相、可读性。一篇文章写岀来、一个话语讲岀来,首先应该使读者喜欢读,听众喜欢听。吃东西津津有味,你就愿多吃点;读文津津有味,你才会看下去;听讲话津津有味,你不会打瞌睡。如何吸引读者和听众,是一种功夫,同时也是一门学问。一篇文章有趣,更能接近读者,使之产生亲近感和共鸣。文字生动活泼、行文优美有趣,能医治说教和套话,摈弃人云亦云、千篇一律。
如何才能有趣味,不是一两句话说得清楚,也非“一日之寒” 。笔者认为,趣味性是作品艺术性的体现,是给读者艺术上的享受。但,这又不是简单的玩文字游戏。这需要见多识广,长期积累,处处留心,观察入微。这还与作者的天赋有密切关系,比如幽默风趣、敏捷机智等。但天赋是天生具备的,是无法学习的。所以,天赋是一种优势,是一笔“私有财富”。
作者要紧紧 围绕“趣味性和可读性”选素材、命题目。尤其是写作评论、新闻消息等貌似枯燥的文体,尤应注意。一个有趣的标题,会使读者产生阅读欲。一篇风趣而富有人情味的评论或新闻消息,会让人感到此类文体并不一定就“打脑壳” (乏味、费解)。
文章的趣味性加强了同读者的互动。在强调文章的趣味性时,要注意克服低俗、猎奇、献媚。
一篇文章具有趣味性,人们会评价说:有味道。
知识性决定文章的目的。人们常说”寓教于乐” ,其中 的“教”就是讲,一篇文章应带给读者乐趣和益处,应对读者有所劝喻和帮助,使读者获得一定的知识。这是文章的教化作用。“教”既指社会道德教育,也指文化开发。让人崇尚美德、简朴、正义、担当、理解;遵守秩序和法律;促使人接受文明,摈弃野蛮;教是目的 ,但教必须通过“乐”(趣味性和可读性)的手段才能实现。教化功能通过作品中具体形象使人获得愉悦、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进而得到陶冶、教化。
“寓教于乐” 揭示一个本质:即作品中的真、善、美等知识(认识)必须通过明晰的个性化,转化为个体感性,方可使读者愿意乐意接受。所以“寓教于乐”今天仍是衡量艺术作品优劣的标准之一。
一篇文章具有知识性,人们会评价说:长见识。
笔者没有系统地研究过什么文学理论、写作概论,不敢也不会故作高深,故弄玄虚。以上只是几十年来爬格子的一点体会,仅此而已。(2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