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忽略孩子情绪,孩子大了就会逃离你

“妈妈,等你老了,我也不想离开你。”豆豆的一句话,让我泪目了。

文|豆豆妈

豆豆说:“妈妈,等你老了,我也不想离开你。”

起因是,我们在看绘本《亲爱的小鱼》时候,我问他,你会不会像那个小鱼一样,长大了也离开妈妈?他听到了没有立刻回答,仿佛有点难过,只是沉默。

后面突然一天,就来了开头的那句话。

我听了有点哽咽,跟他说:“等你长大了,妈妈也不想离开你。”

我跟豆爸说,他到了青春期,可能会不想跟父母待一起,甚至再大一点,会渴望出去探索世界。

但是他绝对不会像我们现在的很多成年人,越长大对父母越沉默,越来越不爱回家。

因为他知道,家是那个不会控制他,能给到他温暖让他修复的地方,他会像那条小鱼一样恋家。

1

有人说,孩子还小,懂什么情绪?但事实是,孩子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在用哭、笑、闹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跌倒了委屈大哭,耳边却传来“不哭不哭”的话语。

玩具被抢了很生气,妈妈却说“别这么小气”。

这些看似不懂事的行为,其实是孩子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我需要被理解,我需要被看到”。

而父母下意识的否定情绪:“没事的,不疼”、“自己弄的哭什么哭”,表面上像在安慰孩子,其实是在告诉他:“你的感受不重要”、“你的痛苦不值得被听见”、“我更喜欢听话的你,而不是真实的你”。

这个时候,孩子就学会了一个生存策略:我要隐藏真实的自己,才能继续被爱。

于是,他不再哭、不再闹、不再主动靠近你,因为他知道,靠近你只会换来否定和失望。

2

儿童心理学家鲍尔比的依恋理论指出:0-2岁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关键期。

如果这个阶段,孩子的情绪需求总是被忽视或否定,他就会形成不安全依恋。

孩子看起来独立、不依赖人,但其实内心极度孤独、害怕亲密。长大后,可能变得冷漠、无情、不孝。但其实,他们只是不懂如何表达感情。

他们不是不想靠近你,而是童年早期的情绪忽视,早早的就种下了“情感断奶”的种子。

3

很多父母说,自己不是不关心孩子,只是希望他坚强一点,我小时候也这样被养大的,不也挺好?

但是你知道吗,那些“你挺过来”的童年,可能早在你心里留下了看不见的伤口。

心理学研究显示:当孩子的情绪被长期忽视,前额叶皮层的发展会受到抑制。

也就是说,他们长大后,更容易情绪失控、情感隔离、自我否定。

他们自己都千疮百孔,没有什么能量去看到父母的老年不易。

4

豆豆从小到大,我都在学习育儿学习儿童发展,用高质量陪伴的方式,给到他积极的回应。这也是为什么我会说,豆豆长大了应该会恋家的原因。

但是,大一点的孩子,亲子关系已经疏离的,是不是就没救了?

不,修复亲子关系,什么时候都不晚!

无论你的孩子现在多大,请停止否定,学会共情,别急着讲道理,先看见和接纳孩子的情绪。不要期待他立马可以改变。放下手机多陪伴孩子,让孩子知道,情绪不是错,表达情绪是可以被接纳的。

这样跟孩子慢慢的建立安全链接,让他重新建立起“我即使不完美,也会被爱”的安全感。

写在最后

你不是要养一个“听话”的孩子,而是要养一个“有情绪、有感受、有温度”的人。

如果你愿意,从今天开始,放下“你要听我的”执念。用一颗柔软的心,去看见孩子的情绪、去接住他的脆弱。你会发现,那个曾经离你越来越远的孩子,在某一天,重新向你靠近。

你们建立了深度的亲子关系,彼此关心,彼此挂念,你们是这个世界上情感链接最深的人。哪怕你变老了,他长大了,你们也可以坐在一起,快乐的聊聊生活、谈谈感受,珍惜在一起的每时每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