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在闲适的时光里,读着那些氤氲的文字,思绪总会随之游离,心也会随着作者的意境而投入到其中,这就是文字给我的诱惑,是任何东西都无以取代的。文字不是每个人都可顺手拈来,文字的捕捉是我们在某个时刻里的灵感激发。尤其一些感悟性的文字,需要我们在日常的说话和细节里,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新颖的角度,激发了创作思维,再摩擦出心灵的火花后方可下笔成文。
就如前段时间我留意到的“煮雪”这两个字眼,一下子吸引了我,很好奇!当时朋友的标注是林清玄的文章,只是我没读过,那一时只能简单地从字面上去理解,但心在怦然悸动。这应该是一篇禅意很深的文字!我首先从自己的潜意识去定义这篇文章的大致蕴意,试着从字面的角度出发以挖掘自己的思维,这就是对文字理解的深度锻炼。首先想,“煮”,应该是在文火状态下慢慢“熬”的过程,其间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耐心来等待。凡事不要急躁,只有深思熟虑后,你才能稳妥地处理好每一件事。“煮”应该是一种对人生的态度吧。有了粗浅的自我理解后,我随即在网页上搜索到了林清玄的《煮雪》,便如饥似渴,一字一句地阅读了两遍,清玄说的是一种说话状态,而我推测的是处事态度。但处理的角度一样,思维的境界能融在一块。
而我只是根据人家的标题来拓展思维的,这说白了就是灵感的触发。平常的生活里,我们不可能每天生活在诗情四溢的氛围里,那就需要我们用眼来仔细观察,用心来细心感悟。好文章,要有一个吸引人眼球的主题,而如林清玄的《煮雪》就勾起了我强烈的阅读欲望。雪,怎么能来煮呢,他巧妙地勾起我们的好奇,不自觉地走进文中。这就是写作中的一点小窍门,我们称为制造“悬念”。把握好了这一点,真得需要我们很深的去理解文字的深刻内涵,而不是走马观花地阅读。一个好的作品,需要我们去积累好的素材。一花一木、一情一景都是很好的素材。我们是自然的粒子,每天浮沉在世间,而万物百态总有让我们震撼和感动的一刻,那时,我们就用自己的笔尖去记录。把自己心态调节到阳光频道,阳光就会把我们的思绪铺展一窗台,让我们用文字去装扮自己的心情。
也许你会说,那这样岂不习染上了黛玉的忧伤而为落花流泪,变得太多愁善感了?散文就是如此,从一个素材,我们看到的不是苍白的描述,而是内心的感悟,否则那就沦为一篇流水账了。只有条目条框,而失去了精神,失去了灵气和灵动,就勾不起阅读的兴致。从好的素材里,我们看到的灵动而敏感的心悟。画龙点睛的典故一直让我记忆犹新,而它也成为我写文字的一个重要心得,形散而神不散,这是我们在课本里学过的,也是散文的重要特点。散文的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空和目的的限制,形散指我们在作文时表现方法不拘一格,组织材料和机构也没有限制,比较自由。但一定要做到神不散,就是一定要围绕着自己的观点和中心意思来写,而我浅薄地认为,画龙点睛这个典故就是对形散而神不散的最好诠释了。从素材中找到亮点,再用文字去点缀出要表达的思绪,这也是我们每个爱好文字的人的写作初衷。
记得读过一段话,形容我们做文字就犹如放风筝,线愈长我们放得愈高,但一定要把手中的线紧紧牵牢,否则就会挣脱掉手心,而再也收不回来了。这就是告诉我们不要偏离主题,牢牢地把握中心。我把习作文字,看成一种茶余饭后的修身养性。悠闲的生活,人们情趣不同,心境也就不同了。喜欢在安静的时光里静静地品着一杯热茶,放着格调舒缓的音乐,把偶一时间的灵动码成小方格,来感受文字带给我的这份恬静。“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中玉”。你只有热爱,才能品悟到其间的香浓,这就是我一直想说的融入。
文字亦如此,就犹如我们走进了雅致的茶间。记得看过一篇《茶之舞蹈》,文中描述"一片茶叶在水中翩跹起舞,如同一个灵魂在水中游走,倾听着怀旧的音乐,过去的时光仿佛又回到了跟前。”在习作时,我们就应该像飞舞的茶叶,轻松自然地习作,不要刻意地去写,那样状况下的文字就会刻板,没有灵性。尤其是散文,所用的主要手法就是抒情,而给予人的就是怡情怡趣,即使是叙事散文也饱含深情。因此我们不要刻意地要求自己按照怎样的框架去写,而是要按照自己的思维去写,从自己的内心出发,这才可以完整透彻地展现出我们要写的心声来。如作者在描述茶叶时,我们该清楚地知道,茶叶只是在水中漂浮着,但作者加大思维空间,把漂浮想成翩跹,幻化成一个动景,让我们眼前突然一亮,那杯中的茶叶竟被作者鲜活成一个翩然起舞的精灵。我们写文字时,也要活跃自己的大脑皮层,把思维的灵性浸入到文字里,我认为这样的行文想必是畅快人心的。
很喜欢古代诗人们的意境,诗仙李白是一位极具浪漫主义的诗人,他的诗主题风格就很清新俊逸,风流倜傥。他的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我们后人真的无法比拟。李白嗜酒如命,有人说酒也是激发他创作灵感的“妙药”,史料中曾如此这样描绘李白在南京喝酒的风姿:他衣着紫绮裘乌,举杯邀月,通宵达旦。在想起嫡官居住在南京的昔日好友御史崔宗之时,情致之下,邀约友人一同前往石头城拜访。在船上,一行人唱着歌谣,“顾瞻笑傲,旁若无人”,开怀畅饮。我们不及诗人的雅致,但总该保持一颗金子的心,用光泽来看待人生,随性的习作文字。
我一直喜欢码文字,把它当成一种乐趣。每次走进文字,我的心也完全融入。有过伤情,有过快乐,不管何种心境,不奢望出名,也不奢望有多少评论和赞赏,就当成简单的茶余饭后的消遣。这当然不是消极对待,我也经常向老师们讨教习作经验,以便提升自己的能力。一直偏爱于散文的语言和意境的美,作者的精辟见解和感悟,似乎都隐藏着一个哲理,这也是感性散文的特性。
余树森曾这样点评过:“散文的语言,似乎比小说多几分浓密和雕饰,而又比诗歌多几分清淡和自然,它简洁而又潇洒。朴素而又优美。自然中透着清韵”。大凡名家的行文,每每如云朵飘洒,不拘一格,把智慧和感悟含蕴其中,尽显高端与大气,阅读起来快炙心脾,让人眼前豁然开朗,这就是文笔的高端和大气。又比如余光中在《乡愁》中“乡愁 ,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乡愁本来在我们普通意识里,无法找到能寄予相思之情的比拟手法来表现,很容易走入平庸化描述,但光中老师从广远的时空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从小时候到中年,再到晚年,最后过渡到海峡两岸的思念,逐层递进地把浓浓的乡愁贯穿其中。也深深地勾起读者对故乡明月的遥思。文中没有浮华的词语,但蕴含的那份情思很能打动读者的内心。
我喜欢文字的婉转,喜欢在山水之间寄予灵动感性的文字。今天信手涂鸦,根本谈不上心得,只是自己的一点小小感悟而已。
感谢关注,感恩有你!(本篇图文部分内容源于网络,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