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读陀公的书读得入迷,我琢磨找几部俄罗斯电影看看,以便对当时的俄国社会有更多的了解。找来找去,这部《西伯利亚的理发师》成为首选。
为什么是这部电影?因为它讲述的是一个自1885年开始的故事,而《卡拉马佐夫兄弟》一书发表于1881年。两者时间上最接近,所以我认为它应是最理想的参照。
接近三个小时的电影分三次看完。看完后,我有种如鲠在喉欲哭无泪的感觉。这与看007电影的感受完全不同。007电影让我兴奋尖叫,这部电影则让我低沉不语。不语是因为电影里的人爱得深沉吧!
在电影尾声,十年后,Jane费尽心思终于来到西伯利亚找到了Andrew的家。本以为会有迟来的解释与原谅,以及重逢的喜悦,然而,Andrew选择避而不见,甚至他的妻子和几个孩子也被迫隐身。还冒着热气的咖啡,婴儿床刚睡过的痕迹,桌子上散乱放着的刀具,这一切平常的生活气息,因为Jane的一声声’Andrew'而戛然而止。
最后她在矮小的储藏室发现了主人一家的踪影。他们躲在门后,Jane蹲在门口。她没有继续打扰,只是蹲在那儿,捡起掉在地上被Andrew踩了一脚的青苹果,紧挨在脸上,望着门旁被妈妈捂住嘴的孩子,默默流泪。
片刻之后,她退了出去。客厅里摆放的照片引起了她的注意,她独自端详了些许时间。终于,情感再也不能压抑理智,她冲出门,登上马车,毅然决然飞奔而去。如影片所言,“十年的等待,因为二十分钟的停留一笔勾销”。
她驱马狂奔在西伯利亚的山野间。与此同时,Andrew也从家里出发一路狂奔。在近乎翻山越岭的跋涉以后,远远地,他望见了他曾深爱女人的身影。他边望边嘟哝了两句:“走吧,走吧!”说完点上了一支烟……
我不能说这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但它确实美,美在爱的深切,因爱而妒忌,爱而不可得。不可得也罢,多年以后甚至不能坦然重逢,更让人唏嘘。与007随意挥洒爱的种子相比,这样的爱情不更让人动容?“卡拉兄弟”里的大哥米嘉,对有不少黑历史的格露辛卡一往情深忠贞不渝,也让我感动。
不过,爱情虽是电影的主线,我还想看到更多,比如宗教。陀公的书里有很多关于宗教的讨论。“卡拉兄弟”的老三阿廖沙是最正面善良的主人公形象,老好人一个,也是一个教堂修士,他对宗教有很多思考。“西伯利亚”电影里有很多宗教和教堂的场景,还时时可见在胸前画十字的普通人。而我自己作为一个无信仰者,并不能很好地理解宗教在俄国文化和社会中所起的作用,或者说,不太能理解宗教在整个西方文化和社会中的作用。但如若要更好地了解西方文明和基督文明,了解宗教恰恰是必须的。看来以后有空还可以翻翻《圣经》。
另外一个感触,是关于俄罗斯的民族性。我不知道俄罗斯“战斗民族”这一称号是怎么得来的。但我发现,俄罗斯人似乎一言不合就“决斗。”电影里Andrew因为Jane和他的战友跳舞而吃醋,因而两人通过击剑一决高下。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包括普希金自己,更因与人决斗丢失了性命。Andrew最后也因为妒忌,在戏剧表演的舞台上直接跳到舞台下,用一根大提琴琴弦对着他上司的脸来了一顿猛抽。就是这一疯狂举动把他送到了监狱,以及后来被发配到西伯利亚。性格刚烈好战好斗,真如一杯烈性伏特加吗?这与中国人的中庸之道还真不一样。
电影里广袤的俄罗斯地貌,各种特色传统风俗,以及人们对文化艺术的喜爱等,都有细致刻画与展现。这为我读“卡拉兄弟”增添了更多背景资料。所以,继续读书吧,相信我会读得更入戏!至于为电影里男女主人公的怅惘,就埋在心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