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笔记|流离之人追逐幻影

我第一次看到《游园惊梦》这部电影,是在杂志《萌芽》上,有人写了一篇影评,具体内容不记得了,只记得有一句说“王祖贤清俊如翠竹,宫泽理惠温润如美玉,倒让吴彦祖帅得有点多余”,就是这一句引起了我的兴趣,于是就去找了电影来看。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是高一的时候,那时候年轻气盛,便觉得电影节奏好慢,真不是现代人能够接受的速度。开场就是缓缓的流水和园林景观,连台词都缓慢得不行。那次忘记是在哪个情节看哭了的,只记得哭了很久,连结局是什么都没有印象了。

隔了很久才看第二遍,大概是大四的时候,那次看纯粹是为了欣赏王祖贤和宫泽理惠的美貌,情节一概没有入心,把电影里好些镜头截图了,却依旧忘记了结局。

最近一次看这部电影,是上学期考完期末考。上学期提前学博士的高级宏观和高级微观课程,身边同学都在实习找工作,室友在学院当辅导员,周围人都没有上课,也没有考试,只有我挠头苦读,那种孤寂简直要让人发疯。考完期末考那天,我特别想大哭一场来发泄,于是打开了《游园惊梦》。我以为我已经看过那么多次,这次应该不会再哭了。我一直忍着,不让情绪太被故事牵动,但是没有用,当翠花收到二管家的日记,出门散心却看到荣兰跟邢志刚一起散步,我一下子代入了翠花的心情,那种被背叛被抛弃的感觉击中了我,眼泪当时就下来了,我甚至在寝室里嚎啕大哭,任由自己被情绪淹没。

为了克制自己的情绪,为了我今天写这篇电影推荐可以稍微客观一点,我决定不重新看这部电影,而是根据我的印象来写,这样一来也不用担心我会剧透太多,因为我现在也不知道电影的结局是什么。事实上,我觉得这部电影并不需要结局,结局是已经注定的。

电影开头是荣兰的独白,她将整个故事总结为一场梦,这样应和了电影的标题。我一直在想为什么这部电影的标题是《游园惊梦》,直到我想起我曾听过的张继青老师的昆曲,整场《牡丹亭》。“游园惊梦”是《牡丹亭》里最美好的片段,青春貌美的小姐在灿烂春光里做了个美梦,在梦中与英俊的书生相会,梦醒之后嘴角都会带着笑。但故事从不会停留在最美好的时候,正如纳兰容若说“人生若只如初见”,因为不可能,所以才会在诗词中不断重复。杜丽娘在梦醒之后相思成疾,一病不起,并没有像后来的很多戏剧那样,让她死后复生,让她能够与柳梦梅重逢,张继青老师的版本就到杜丽娘病逝结束,没有续集。为什么这部电影叫“游园惊梦”,因为它讲的是个梦里的美好故事,而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想到梦醒之后到底会多么惨烈,这些惨烈不需要在电影正片里多加阐述,只要留给观众想象就行了。

百度百科对这部电影的简介是这样的:“三十年代的苏州,得月楼的歌妓翠花(宫泽理惠饰)以其超凡脱俗的容貌,成为周边每一个男人的追求对象,更令人着迷的是她演唱的昆曲。而在得月楼受人倾慕的她,却嫁入荣府做一名小妾,而且受尽了荣家冷落。荣兰(王祖贤饰)是荣家的亲戚,论辈分与翠花的丈夫称得上是兄妹,身为女儿身的荣兰却有男儿之志,虽家道中落但一心要做新时代女性,摆脱封建束缚。在演唱昆曲《牡丹亭》时,翠花扮演杜丽娘,而荣兰则扮演柳梦梅,二人一个男装一个女装却配合的天衣无缝,羡煞外人。直到邢志刚(吴彦祖饰)的到来,给翠花和荣兰的生活都带来了意外的波动。荣兰对邢志刚一见倾心,两人这段情缘无疾而终,最后只留下翠花和荣兰两个无助的女人。”

我最不能接受的是最后一句“只留下两个无助的女人”。实际上在邢志刚出现以前,就是这两个女人相依为命的,她们不需要也从没有求助过男人,这一句话说得好像邢志刚是去拯救她们的一样。我宁愿将邢志刚的出现认为是荣兰生命中的一场美梦,她自己也知道这场梦终究会醒,因为邢志刚是来出差的,总会离开的。

说几个我印象最深的点吧。我觉得这部电影的前后对比做得特别好,细节上特别动人。

最明显的一个前后对比,其实电影里自己指出来了。荣府老爷的生日宴花了几百两银子,而翠花的生日却没有人记得。作为一个不受宠的、只生了个女儿的小妾,翠花在荣府是个默默无闻的隐形人,她最大的作用就是在老爷的生日宴上唱一曲昆曲。但是荣兰为她过生日,荣兰懂她,欣赏她,关心她,爱护她。

第二个我印象很深的细节,是荣府在变卖古董。银钱如流水,荣府家大业大也耗不起了,二管家帮着变卖那些物件,有人说起这是一件败家的事。后来荣府养不起那么多人,翠花被赶出门,是荣兰养着翠花和翠花的女儿慧珠。荣兰也开始变卖家产。当我看到荣兰变卖家产的时候,我意识到荣兰内心的挣扎。和翠花在一起时,她是风流倜傥的富家公子,和邢志刚在一起时,她是想要改变社会的新时代女性,但本质上,她归根到底是挣扎在生活中的可怜人。她做不到。

第三个是人物的情感。荣兰的情感是热烈奔放的,爱就爱了,不顾后果。翠花的情感是压抑的,我甚至不能用含蓄来形容,只能说是压抑。荣府二管家是个年轻小伙子,他偷偷爱慕着翠花。翠花知道这件事。电影里有个情节是翠花在绣花,突然情绪暴躁起来,她的心乱了。有一天晚上,她在园子里乱走,走到二管家办公的地方,看到二管家在写日记。她便在那里坐了一会儿。这是翠花和二管家之间最长的相处了。接着二管家从军,接着战死,最后二管家的朋友把他的日记交给了翠花。日记里究竟写了什么,电影没有说,我们谁也不知道,只知道翠花看完日记之后把它丢进了壁炉,出门散心就遇见了荣兰和邢志刚。

我发现我并没有很理智地在写这篇文章,电影里那种浓重的悲怆感、幻灭感仍旧影响着我。纸醉金迷的生活一夕破灭,但是电影没有把那些破灭放出来,里面的人物仍然体面、美丽,于是就更加显得虚幻。有些情节可能理解得还不够深刻,毕竟电影存在一些隐喻,每个观众看来都会有不同的理解。也许过几年再看一遍,会有不一样的体会吧。

最后用《桃花扇》里的一段话来总结这部电影:“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绣花、心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