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方补贴大战刚停,那边问答平台开始抢流量啦,看得人眼花缭乱,仿佛加入一个哪个平台都是红利期,写几篇稿子,做几个视频就能成为网红飞起来。事实如何呢?离职的美女同事去做了抖音达人,一个月时间粉丝7万,现在已经开始卖货,开始跟商家谈合作啦。
为什么有的平台很容易会火,有的平台发布内容后就石沉大海,连个声音都听不到呢?
让我们走进运营的后台。
《运营的秘密》这本书的作者是黄杰民,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的专栏作者,前腾讯/OPPO产品经理。从内容、数据、活动、用户四个维度来为大家讲解互联网公司的运营方法论。
平台都是怎么分类的呢?
互联网内容平台分为两种,UGC平台和PGC平台。
UGC:互联网的基石
GC是英文 User Generated Content的简称,即用户生产的内容。UGC是互联网尤其是Web2.0以来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可以说互联网的发展史就是UGC的发展史。我们现在离不开的博客、论坛、社区、自媒体都是UGC。撬动用户为平台来生产内容是非常难做的一件事情,但如果成功建立了UGC机制也会让产品走向正循环。
简书、知乎、抖音、今日头条、火山小视频、甚至公众号都算是典型的UGC平台。从这些平台我们能够看出,UGC有两大特点。
- 内容门槛低。
刚开始做内容的人会比较有信心——因为很多比你基础还差的人已经开始写或者做了,还获得了超过你想想的点击、收藏等流量。
UGC平台对新作者比较友好,不会因为你内容质量不够高就拒绝你,给了想做内容的你一个开始的勇气。 - 去中心化。
内容发布机制不在集中少数人手中,每个人都可以甚至有机会成为主角。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网红,UGC给予了我们这个机会。只要有足够的人点击,就有可能会被机器算法推到更多人的视线里,被更多倍的人看见。
跟UGC对应的是PGC。
PGC:内容付费的黄金时代。PGC是英文 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的简称,即专业人士(机构)生产内容,意味着内容生产者在该领域具有专业的能力和知识。PGC也是传统行业最重要的内容来源,例如报社的记者、电视台制作团队等专业从业人员给读者、观众生产内容。
报纸杂志是典型的PGC平台。到了互联网时代,门户网站接棒,成为新一代PGC。很多视频网站为了提高自己的内容质量和盈利,做出了PGC产品,比如红极一时的《奇葩说》和最近的《圆桌派》。到了互联网时代,PGC也是不容小觑的内容来源。互联网再万紫千红,还是需要专业的高质量的内容的。
对于想做个人品牌的人来说,可以从UGC平台开始,获取粉丝积累势能到一定程度,再考虑跃迁到PGC平台是不错的发展路径。也有的UGC平台的内容品牌会自己做的越来越专业,成为了UGC中的PGC。
除了了解选择适合我们的那些平台,我们老生长谈的内容打磨,你还需要掌握这两招。
用户画像
用户画像( Persona)又称用户角色,是一种勾画目标用户、联系用户需求与经营决策的有效工具,由交互设计之父 Alan Cooper在198年提出。用户画像并不是真实的人,而是实际用户的虚拟代表,即按照实际用户的观念、需求、行为等进行归类,勾画出一个用户画像来代表某一类用户。
简单来说,你需要对你的用户归类分析,不能单纯的去觉得用户应该喜欢这个,用户可能会转发那个,没有依据,单纯凭感觉去做内容运营,是很多人的运营误区。用户画像不同于一般的客户分析。我们需要从用户的观念、需求、行为等进行归类,具体勾画出某一类的用户行为,来代表你大部分的用户。
做了用户分析,你就知道为什么这个内容打开率低,为什么那个内容会有人转发。为什么自己觉得好的东西别人不分享。
有了用户画像,你还需要分析数据。数据怎么分析呢
漏斗分析。
顾名思义,像一个漏斗一样展示数据,常用于计算用户使用流程上各个环节的转化率。在展示数据之前,首先要定义“使用流程”,例如用户在一个网站从浏览到最终购买的流程是这样的:浏览网页→点击进入商品详情→确定购买商品加入购物车或立刻购买)→提交订单→支付订单。)在这个流程中每一步的数据都会递减,即呈现漏斗状。漏斗分析有助干我们发现使用流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如果从提交订单到支付订单的转化率低,那么可能是支体验做得差,改善这个环节可以有效提高购买成功率,提升网站收益。
数据是死的,如果想要让数据说话,就需要进行漏斗形排列,一步一步检查数据是在哪个环节出了岔子,比对行业平均数据,就能找到是哪个环节的原因,做出针对性的改善。
想做自媒体大V嘛,记好这两招,让你继续红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