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纪实文学《太行深处王金庄李彦国》读后记(第179——181章)(3月17日)3297字

今天与大家分享的内容是《太行深处王金庄李彦国》第179章到第181章,它们分别是《骂街文化》《哭街文化》《艺友客栈》。

这几章讲述的是李彦国老师回忆奶闺女儿、中云哥及丁二身上发生的啼笑皆非的故事后,他又想起了王金庄的一些文化现象。

一、说说王金庄骂街哭街现象。王金庄文化源远流长又博大精深,通过阅读我们知道了梯田文化、驴文化、饮食文化、石头文化,还有民俗生活和农耕管理等,我们就聊一聊王金庄的骂街和哭街现象。

文中这样记录,“作为文化现象去考察,骂街已经消失了,哭街像一棵枯萎的老树,也正在逐渐一步步退化。”但这些文化现象曾经在王金庄历史上留存很长一段时间,所以很有必要把这些文化现象记录下来,李彦国老师承担起这个重要的记录工作,给外地学者提供详实的资料,为子孙后代留下回忆的东西,李彦国老师觉得责无旁贷。

李彦国老师笔下的王金庄骂街现象,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骂街需要用一种特殊的腔调,拉着长音,不借助录音机,用文字很难表达。我在这里不一一赘述,李彦国老师告诉我们,骂街现象在60年代普遍存在,叫骂最多的是,有人在夜里爬上房顶偷苹果,早上被主人发现,当即就放声大骂,说是骂街,其实是骂房,因为是站在房子上大声叫骂的,站得高,骂声传得远,这样的愤怒,需要让全村人都听得见,所以时间选在早上,人们还没有往地里走的时候,开始向全体村民传播,村民们便知道了事情的原委,略表同情,然后在骂声中,赶着毛驴,上山种地。

李彦国老师是很有正义感的人,他在写骂街现象时不忘表明自己的态度,“骂,听起来不文明,实质上不亚于文革时的革命大批判,是在没有法.制框架下,对小偷小摸等不良现象的声讨,具有一定意义上的抑制作用。”

但骂街终归是不文明的现象,“骂街也不是谁都会的,只有少数“泼妇”才能干得出来。”

骂街现象是以前常见的现象,随着时代的发展,文明程度的增强,这种现象越来越少了,直至消失。

骂街现象绝对不是王金庄的独特现象,其实各地都有,无论是乡村还是城市,城市中的“路怒”也会偶尔上演,因为停车、因为刮蹭、因为挡道等,会让路上行人突然间听到怒骂, 看见对骂者愤怒的脸,引得一众闲人围观,引来交通警察处理。

这几年,“路怒”对骂现象确实比以前少了,车子刮蹭了,两车司机都下车来,不怒目相向,不拳打脚踢,看看刮蹭情况,然后等保险公司来解决。

在等待的过程中,两个人偶尔还聊聊天,看上去好像是朋友在拉话,这样的场景看着让人觉得温馨温暖。

时代发展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骂街、路怒等不文明现象终将会退出历史的舞台。

关于哭街,李彦国老师的描写更为生动。李老师先采取了侧面描写,一些不知道王金庄文化的外地游客,被一中年妇女的哭声吓得倒退几步,先是听见嚎啕大哭,哭天抢地,然后静下神来,仔细倾听,便会入腔入调,有板有眼,有声有色。从游客的表现侧面衬托王金庄女人哭坟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还不是最震撼的,最震撼最动情的便是哭街。哭街可不能瞎哭,要分时辰、分人,人死了抬到门板之后,孝子贤孙才能哭。

哭完这一场,闺女回婆家,但要沿街扶墙,要一路哭着回婆家,邻居闻讯,都来帮忙煮麻糖,煮好12个,满满一篮子,闺女再提着麻糖,一路哭回去。谁哭的最动情、最感人?谁哭的就最好、最让人竖大拇指。

“哭街考验着女子的天资和聪慧,才女哭街,引来满街看客,看的人越聚越多,感动流泪,一人泪雨倾盆,满街小雨纷纷。”李彦国老师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把女子动情哭街的场景描绘得生动形象。

哭街里面有很多说道,也有很多规矩。从婆家到娘家,路有多远,哭多远。想象力丰富的李彦国老师由哭街的音律竟然想到了《诗经》,他写道,“王金庄闺女哭街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主要文学价值在于遗留下来的《诗经》里的《乐府》《小雅》那样的音乐和节奏。”那哭街声的音韵铿锵婉转,没有一点造作的痕迹。

哭街文化有一点 和《诗经》不一样,《诗经》中《乐府》里很多词遗留了文字,音律难以找回,哭街的文化是留下了音韵,文字却无人记载。

而今,全国人民已经步入了繁荣昌盛的新时代,新时代有新气象,现在王金庄人的哭街很多流于了形式,不再像以前那样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尤其是那些走出大山的知识女性,她们反倒淡漠了这种哭街文化,因为多年的知识告诉她们,那些形式上的东西没有什么实际作用,老人活着的时候好好孝顺就足够了,至于死后的所谓的形式,有没有都无妨。

现在我国提出移风易俗、文明祭祀,进行了殡葬改革,节地殡葬、生态殡葬、文明殡葬、惠民殡葬,把殡葬改革与生态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与经济社会发展、保障改善民生相融合。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王金庄的哭街文化,最终会流于形式丢掉实质,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二、小窗口、大价值的艺友客栈。从涉县大儿子那里回来后,李彦国老师休整了一宿,第二天一早,他就去了艺友客栈,今天在这里继续研究地名志的事儿。

艺友客栈在王金庄是一个独特的存在。王金庄是一个小村子,有人开过饭店,有人开过旅店,而同时供吃饭、住宿年代又久远的当艺友客栈了。

说是客栈,说白了就是一座农家院儿,这里没有高消费,也没有大城市的灯红酒绿。

但这里有着大城市大饭店所没有的独家特色。“想吃水饺,山上有韭菜,顺手采回来,自个儿包去;愿意吃馍、白面、黄米面、老品种玉米面,都在那儿放着,自己蒸去。馍蒸得开裂成花,人的脸上也乐开了花。”

艺友客栈不仅在吃、住上有着独家特色,而且李香海夫妇很有经营头脑,与其它饭店、旅店反其道而行之,别人都把饭店开在村中心,他们却把客栈迁到了村西头一个非常幽静的地方,这样宽宽敞敞、安安静静的地方,出入方便,停车方便,客人都喜欢,地方宽敞了,人心里就跟着敞亮了!

艺友客栈,一个小小的农家院儿,接待的客人来头却不小,客人多是美术、摄影等文化人士,美术院校的师生来这里写生,都在这里吃饭住宿,艺友客栈接待人数最多的就是河北师大影视专业的师生们来的那次,共84人。

这些人可不是等闲之辈,他们是学者、画家、作家等艺术人才,他们来到王金庄,见证了王金庄的神奇与美丽,并通过各种手法,把王金庄的样貌与文化呈现给世界,艺友客栈架起了王金庄通向外界的桥梁。

而且李香海夫妇把小小的饭店、旅店开到了电视台上,他们做客河北电视台,聊聊他们的小客栈,说说王金庄的大变化,这正是“一个小客栈,发挥大作用。”

在整个作品中,有三处提到艺友客栈和李香海夫妇。第一次是在艺友客栈王金庄的内生力量研究地名志问题。那时,李彦国老师刚刚和原军鹏打赌戒烟,在艺友客栈他面临了一次大的考验,几个小老头儿轮流发烟,李彦国老师顶住了这冒烟儿的诱惑,勇敢走出了戒烟的第一步。这一次,在艺友客栈,他对香烟已经有了完全的免疫力,可以做到“众人皆醉我独醒”。

李彦国老师和原军鹏打赌戒烟,是这部作品的一条明线,在作品要接近尾声时,这条明线依旧在贯穿着整部作品,像穿起一粒粒璀璨的珍珠的那条细线。

李彦国老师是一个言出必行的人物,说戒烟,一定要成功。从容小主妹妹想通过李彦国老师戒烟这件事,告诉所有的读者,无论做什么事儿,没有持之以恒的韧劲儿、没有坚韧不拔的毅力,肯定不会成功,写文也是,生活也是。

作品中还有一处也提起了艺友客栈和李香海夫妇,那就是朱千华老师千里迢迢从广西来到太行深处王金庄,他没有等到李彦国老师来接,李老师和老伴儿去地里摘花椒了,他就在艺友客栈等待李彦国老师。

第二天,他要跟着李彦国老师一起上石堰梯田实地考察,李香海夫妇先为他准备了可口的早餐,香海给他找了一顶草帽,妻子又拿出一双登山的布鞋,让朱千华老师舒舒服服地登梯田。

这是作品中的一个小细节,就是这个小小细节,却可以折射出李香海夫妇的善良、细心和体贴,这也是艺友客栈的独特魅力所在。

艺友客栈,一个“艺”字看出了这个客栈广纳天下贤士,接待的大多是一些搞美术搞摄影的艺术人才,这样的品味也让这个客栈有了文化艺术气息;一个“友”字,能看出李香海夫妇热情好客、善良友好,体贴入微,这样的夫妻、这样的客栈怎么会不财源广进呢?这样的客栈怎么会不声名在外呢?

这样的客栈是王金庄通向全国、通向世界的小窗口,它在向人们、向世界传播着、讲述着王金庄的故事……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