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当问起一个人最近感觉怎么样时,听到的答案不外乎开心、快乐、幸福、烦躁、焦虑、郁闷、迷茫等耳熟能详的词语。那这些词语真的说出了你的感觉吗?你的感觉真的如你所说吗?
刚读完郝景芳的《生于一九八四》,书中有大量的心理感受描写,作者总能细致入微地把自己当时的状态描述出来,或借用意象,或比喻,或排比等多种方式。比如她写自己的平静:
我在水边静坐,看冰溶于水,青草的细尖从泥土缝隙露出端倪。我要寻找的东西在我的静坐中达到最大,比我曾经想要达到的宏大还要宏大。一切历史,一切威仪,一切缤纷,都不能够笼罩我。它们都在我的世界。一旦发现了这一点,我就自由了。我居住在群山之巅、沧海之下。我居住在我之中,自由就在那里。
我能在似懂非懂间理解作者,那种微妙,只可意会,难以言说的状态。这不禁让我钦佩不已,因为在众多时刻,心中涌起某种情愫及感受,总是苦于没有语言来表达,能想到的无非是怅然若失,无助忧伤等词汇。而现在回看,如果我的语言够丰富,或许可以更通透地表述自己的内心世界。能够说出来,具体而准确,完成这样一种自我表达,也是一件畅快之事。
更重要的是,能够清楚准确描述,意味着思维的看见,和心灵的通透。
2
原来有一位同事喜欢读书,知识面丰富,和我聊起天来总是滔滔不绝,不论是有关家常琐事,还是对某些现象及伦理,都有自己的逻辑和鲜明态度,不是人云亦云的八卦,我喜欢做她的听众。对她这种能力,欣赏的同时也有些嫉妒。因为面对同样的情况,我就没有任何表达,不是我沉默寡言,是因为我真的肚中空空如也,没有见解和词汇。
过去的一年,在阅读了四五十本书后,逐渐建立了自己的知识架构,对某些问题,也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看法,而不是像原来一样只有窝在心底的一团混沌。当然,我不是说,凭着读点书就可以自以为是,畅所欲言,而是这些独属于你的判断和想法构成了真实的自己。
也越来越体会到,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感觉,不仅仅是由于心思敏感,更是来自于丰富的语言体系。语言的丰富与否,就像自己的工具箱够不够充足。拥有更多的语言宝库,是你能够说出感觉的必要条件。
3
古人说: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语言乏味。我想,即是说让读书缺席,就缺乏了在阅读中进行的自我思考,缺少了流畅表达的语感。当常读书之人阅读戛然而止,也就会在短短几日内感受到这些变化。无疑,读书是获得语言宝库的重要途径。
在《中国诗词大会》上,董卿引经据典,出口成章,古今中外各种诗词信手拈来,口吐莲花。参赛的百人团中,还有一位只读过四年书的农民大叔,爱好却是写诗作词。董卿对他说:
“因为那诗啊,就像那荒漠中的一点绿色,始终带给他一些希望,一些渴求,用有限的水曲浇灌它,慢慢慢慢地破土,再生长,一直到今天。”
中学时,董卿三五天就能读完一本名著,阅读习惯也悄然形成,她说:“如果我几天不读书,会感觉像几天不洗澡那样难受。”
当观众感叹她腹有诗书气自华时,我更钦佩的是她能随时根据不同情景不仅表达准确自如,还如此婉转幽雅。
4
在毕淑敏的散文中,读到这样一句话,她说:“一个人将全部身心安置在最好状态,才能变成一缕柔纱,与千疮百孔的世界温暖相拥。”仅在她美好的句子里,我就看到了一个女人面对世界时,聪慧温柔的坚韧。
能够表达得准确、唯美,是一种才华。我想这才华的背后不是简单的巧嘴如簧,而是长久的知识储备和涵养积淀。
当再遇到某种说不出感觉的情形时,不要只责怪自己口拙,而很可能是读书太少,语言储备不够。当你在读到一定书时,或许会豁然开朗:哦!原来我那时的状态并不是迷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