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太阳到达黄经315°。一般在阳历2月3—5日。立春为二十四节之首,是漫漫冬夜间忽然举起的一面昭示黎明的旗帜。寒极而春来,立春总是在地冷得不能再冷时,翩翩降临人间。“一年之计在于春”,依赖大地生存的先民们把立春看作一个重要的农业节日。
初候,东风解冻。阳和至而坚凝散。二候,蛰虫始振。三侯,鱼陟负冰。阳气已动,鱼渐上游而近于冰。尽管春的脚步很迟很缓,但毕竟“春风一日,水暖三分”,天气冻人不冻水,冰消雪化,适时播种已经不是太远了。
“民以食为天”,地上的万物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一、拜春神
在我国古代,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创造了许多神灵,加以膜拜,春神就是其中一种。人们崇拜春神,是对春天的企盼,迎接美好季节的到来。
春神为勾芒,是草木神、生命神。为什么叫勾芒呢?“勾”象征着植物破土出芽,那嫩芽上不是有一个弯弯吗?“芒”象征着地上的青草生机勃勃地生长。相传勾芒出生在鸟的王国,所以先秦时代勾芒还是一个半人半禽的形象,人鸟合体。到了东汉时期,句芒日趋人格化,如人面鸟身,抱日,乘两龙等,其所以抱日,日出于东,正是与主司东方的“东方勾芒”相吻合的。
对勾芒神的祭祀,远在周朝时就有,那时设有东堂,年年举行迎春仪式,这种风俗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燕京岁时记·立春》就有详尽的记载:“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在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这一天,富家多食春饼,妇女多买萝卜而食之,曰‘咬春’,谓可以却春困也。”迎春祭祀时,文武百官都要参加。以人扮勾芒神,头戴面具,手牵土牛而行,叫土牛鞭春。
不同地方,习俗又有所不同。山东迎勾芒时,勾芒的服装有特殊寓意,如光头表示春暖,戴帽象征春寒,穿鞋表示当年雨水多,赤足象征雨水少。浙江地区迎春前先将春神送往太岁庙,次日迎进城内,并设台阁,进香火,演地戏,扭秧歌,鞭春牛,撒五谷,祈丰收。河南妇女还用彩色绸布,剪制春鸡、春燕、春花、春柳、缀于小儿臂上,男左女右,作为立春标志。
二、打春牛
《事物记原》记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这一天都要举行鞭春之礼,天子要在立春日,亲率诸侯、大夫迎春于东郊,行布德施惠之令。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
农村里比较盛行的是“打春牛”的风俗。立春这天,老百姓把纸和竹丝扎成的春牛,抬到皇宫门口。皇帝派人来“鞭春”,也就是用一条绳子轻轻鞭打“春牛”的屁股。经过鞭打后的“春牛”,由人抬到城门或村头,从早到晚,过路的行人都要用手轻轻拍打它几下,以表示鞭策他努力工作,使来年的庄稼收成更好的意思。
三、吃春饼
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要吃春饼,里面包上春天的各式新鲜蔬菜,从头吃到尾,叫“有头有尾”,吃春饼时,全家围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饼放在蒸锅里,随吃随拿,为的是吃个热乎劲儿。有的则互相宴请,并将它互相赠送,取迎春之意。有记载说宋代宫廷的荠菜迎春饼是“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值万钱”。民间还讲究要买个萝卜来吃,叫作咬春。因为萝卜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那时候,再穷的人家,也要买个萝卜给孩子咬咬春。一个“咬”字,是心底埋下的吃得了苦的一种韧劲儿。
春季养生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保护肝气,力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千金要方》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以养阳之生气。易早起,免冠披发,松缓衣带,舒展形体,克服倦懒思眠状态,使自己的精神情志与大自然相适应,力求身心和谐,精力充沛。
咏廿四气诗·立春正月节
【唐】元稹
春冬移律吕,天地换星霜。
冰泮游鱼跃,和风待柳芳。
早梅迎雨水,残雪怯朝阳。
万物含新意,同欢圣日长。
立春日
【唐】曹松
春饮一杯酒,便吟春日诗。
木梢寒未觉,地脉暖先知。
鸟啭星沉后,山分雪薄时。
赏心无处说,怅望曲江池。
立春日晨起对积雪(春朝对雪)
【唐】张九龄
忽对林亭雪,瑶华处处开。
今年迎气始,昨夜伴春回。
玉润窗前竹,花繁院里梅。
东郊斋祭所,应见五神来。
立春后五日
【唐】白居易
立春后五日,春态纷婀娜。
白日斜渐长,碧云低欲堕。
残冰坼玉片,新萼排红颗。
遇物尽欣欣,爱春非独我。
迎芳后园立,就暖前檐坐。
还有惆怅心,欲别红炉火。
春联
【宋】欧阳修
萌芽资暖律,养育本仁心。
顾彼苍生意,安知命力深。
气侯三阳始,勾萌万物新。
雷声初发号,天下已知春。
立春
【唐】冷朝阳
玉律传佳节,青阳应此辰。
土牛呈岁稔,彩燕表年春。
腊尽星回次,寒余月建寅。
风光行处好,云物望中新。
流水初销冻,潜鱼欲振鳞。
梅花将柳色,偏思越乡人。
春联
【宋】司马光
肇履璇玑历,重飞提室友。
寒随土牛尽,暖应斗车回。
盛德方应木,柔风渐布和。
省耕将效驾,击壤已闻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