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我的态度是认真的,之前我读什么书好像都是囫囵吞枣的,粗浅地留下了故事情节,背后的深意永远是懵里懵懂的。在某个读书的视频里我看到有人分享这本书,陀翁的书毋庸置疑,于是,我买来一本准备“深耕”,阅读之前,拿来一个笔记本,我要把阅读每个章节的心得梳理记录下来,这样总强于走马观花能留下一些东西,结果,一本书读后还是懵里懵懂、差强人意。
书中所有的人物几乎都不是我所能理解的,梅什金公爵、罗果仁、娜斯塔霞、阿格拉娅、科里亚、加夫里拉..….有的善良的没原则,有的爱的没底线,有的浪的不符合逻辑,有的爱生硬的让人无发理解…..贫困潦倒的底层人却能游走在上流社会,而且游刃有余,有的人我只能说是爱的勇气可嘉,无视了遥不可及的距离……一本书读下来,我觉得每个人都荒诞不经,当然,以我这种阅读小白的理解力是洞悉不了巨匠文字的深远意义,但,话又说回来,陀翁把小说写出来,受众不会只是文化底蕴深厚的群体,应该想到还有如我一样普通的人群阅读,带着求解的心情,我来到网上想了解一下其他读者阅读《白痴》的感受,寥寥几篇,寥寥数语,并没发现有多少比我领会深刻的文章。
一部小说写出来,对它理解的版本各有不同,原本就没有固定的答案,就像某种现象的存在本没有所谓的对错,只有视角不同而已。阅读一部小说,都是通过某种现象的描述,对应自己的心境、眼界去寻找它所表达的意义,可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白痴》对应的时代是冷漠的、拜金的,冷漠的社会哪里有善良、贫穷的栖息地?梅什金公爵首先以病态的身体走进读者的视野,他之所以是个“大脑不正常的病人”,他不单纯是身体的疾患者,格格不入的性格更是时代的病儿,一个善良忘记边界的人,无论社会给予他多大的欺骗,他都报之以歌,他的善良与时代的冷漠形成反差,岂不就是“病”,过于善良疏于防患的他注定不可以立足或长久立足于当下,他是一个不被社会定义为“健康”的人,是“生命”走不远的人。
科里亚,一名贫困交加重病缠身的社会底层人缘何能游走于上流社会?而且游刃有余,当然,最后作者给了他死亡的结局,是寓含像他一样的“社会小丑”唯消亡才是他的归宿吗?
娜斯塔霞的贫苦出生,娜斯塔霞的美,注定了她是时代玩偶的宿命,她不停地与那个时代抗争,又不停的在那个时代里沉沦,她既厌恶那些上流社会却又离不开它,可悲的是娜斯塔霞与梅什金相爱了,这是一场感情错付的游戏,是对上流社会的公然挑衅,是一种极不谨慎的生活选择,像娜斯塔霞这样的女人挣扎就意味着灭亡。
娜斯塔霞的美色激起上流社会罗果仁极强的占有欲,他散尽家财却不得,无奈之下,最后残忍地把娜斯塔霞美杀害,好像谁都不愿看到她苍凉的度过一生似的,作者更是,她的死是死亡也是解脱,才能让读者为她悬着的放下,这样的结局十分符合这部小说剧情发展的需要,突出了富贵与贫穷不可调和的矛盾下必然结局。
小说最后,善良的梅什金得知娜斯塔霞被罗果仁杀害,他没有表现出悲伤和愤怒,而是和罗果仁一起静静地躺在娜斯塔霞的尸体旁,好像他们不再是情敌,他们平均得到了她而已,如此麻木的态度说明了什么?是他对那个时代的失望与无力?还是彻悟或接受?大约都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