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勒索,是亲密关系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行为。本来亲近的双方,了解彼此的关注、情感和追求,很容易为了自己的私求,而无意或故意利用对方的情感弱点,忽视对方的内心感受,去威胁、强迫对方听自己的话。
善良的人,容易受到来自亲密亲人、爱人、朋友的情感勒索,而不够开明的人,也会不时对亲密人发起情感勒索。尤其是亲子关系里,父母很容易对着弱小的孩子,提出孩子根本不喜欢的要求,你必须学习,你必须按我说的做,你必须不能玩了。
父母也很容易对小孩子说:多吃蔬菜,快写作业,不然不带你去游乐园。考试考得好,奖励你100元。
父母不自知地,就用了很多条件来要求孩子,让自己和孩子一同陷入了情感勒索中。
当父母忽视孩子的感受,一味以条件来要求,孩子表现听话时,看似情感勒索赢得了胜利,其实亲子关系在遭受破坏。在孩子的内心,该怎么看待父母?可能会认为:我不过是父母生下来的工具,根本不被尊重,等我长大了,我就不听父母的话,要按自己的做。于是,就会在青春期更加逆反。
情感勒索就是如此,隐形地破坏着我们的亲密关系,不论我们是发起者,还是承受者,最终关系的破裂成为双方的损失。
但处于情感勒索中的双方,却难以发觉这种危害,甚至认为自己是在努力地帮助对方做出改变。比如经常互相恶言叱责的恋人,每一次指责,在自己和对方的内心留下的印记,截然不同。自己认为是在帮助对方,对方却只感觉到被伤害和蔑视了。
情感勒索的成行,由于是在亲密关系里,和恶意的勒索又有不同。情感勒索能够成功,是因为被勒索者允许了事件发生,显然只有被勒索者屈服,情感勒索才会真正实施。
真的有人会向伤害自己的行为屈服吗?如果足够理智、清醒,自然不会做这样的傻事。可我们的潜意识里,潜藏着令内心屈服的开关。一旦开关触动,我们就不自知地认为,屈服与违抗对比,会是更好的决策。
那可能只是应激反应,自小人们就被教育要做个好孩子,听话别惹事,要有传统美德,谦逊包容,宽和礼貌,于是,即使接到对自己不太好的要求,也无法决绝地划分界限,立即拒绝。
情感勒索的发起人,可能会提出各种让被勒索者无法立马回绝的理由,比如你是我唯一的拯救者,只有你能帮我,激起圣母心;如果不这么做,你就是个自私的坏人,激起道德心;你做得不够好,必须负起责任,激起羞耻心。一旦任何道德感超过了自我感受,便认为自己需要接受勒索者的条件,不自知地屈服了。
这些让我们面临情感勒索时屈服的开关,令我们表现脆弱的敏感因素,来自童年经历、个人品性和天性,这些敏感因素在生命中留下了一幅地图,熟悉的人自然了解这幅敏感地图。
当勒索者感觉安全时,不会用到地图信息,一旦被拒绝,他们会立刻放弃对我们的同情,利用掌握的所有信息谋夺自己的胜利。
所以我们必须了解自己的敏感地图,从过往的记忆里,寻找自己留下的敏感痕迹。例如,幼年未从原生家庭获的安全感的人,往往渴望被人的赞同。比如我,我就对别人的夸赞极为敏感,夸张的是,我总能记得所有人说给我的夸奖。记忆留着门,指引我们寻找自己的渴望和满足。
随着对记忆和人生轨迹的回顾和觉察,我们开始逐渐发觉自己存在的问题,对责任的边界无法划分清楚、过度承担责任、过于敏感、自我怀疑,当直接面对这些问题,学会以成年人的方式理性解决这些问题,心智会渐渐成熟和理性。
心智成长,利于我们免于被情感勒索,也避免去勒索别人。了解自己,寻求智慧和理性,我们将渐渐不再情感勒索者控制,也会更加灵活而圆润地,维护值得自己维系的亲密关系,切断一直在损害自己的不良关系,让亲密关系成为滋养生命的宝贵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