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之所以会起情绪反应,是因为我们内心有一个渴望(被爱、被认可、被接纳、有意义、有价值、自由等)。
因为渴望,于是就期待自己或对方怎么做可以去满足这份渴望,当渴望未被满足时就会起负面的情绪反应。
情绪反应是在提醒我们,我们需要关注我们自己,我们有一个渴望需要被满足。
这时,我们可以尝试去觉察是什么样的行为让我们感到受伤,觉察这背后有什么样的渴望。
当我们知道什么渴望没被满足时,基本上就看清了情绪的源头,在情绪掌控上,我们也就有了很大的主动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很多渴望希望被满足,于是在与人的相处中,就容易因为渴望的不被满足而产生情绪。
但是我们的很多渴望又是没必要的,比如走在路上,一个大爷向我们问路,但他说话声音有些大。
有些人可能就此产生情绪,认为对方没有礼貌。
而深层原因是我们渴望被尊重,我们期待对方语气平和就是表示尊重。
但可能真实的情况就是,问路大爷向来说话就是大嗓门,也没有想那么多。
如果这样就产生情绪是很不值得的,一旦看清楚因为渴望而产生不合适的期待的时候,我们就有了选择和调控的空间,也就不会产生那么多情绪。
但是没有看清楚以前我们会觉得我们在捍卫尊重的感觉,而死守不放。
生活中,有的人有时候可以满足我们,有时候不能满足我们。
有的人在有些事上可以满足我们,但在有些事上不能满足我们。
有的人是无法在所有事上、所有的时间上来满足我们。
所以无论我们跟谁相处,不能时刻被满足都是一种必然。
当我们知道“人是可以不必在所有时候都满足别人的”,我们就开始允许自己有时候不满足别人,同时也会开始允许别人有时不能满足我们了。
当我们接纳了这个事实,我们也就接纳了我们自己。
其实在世界上只有一个人可以做到所有的时刻、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坐到,那就是我们自己。
我们自己可以看到自己的渴望,自己可以看到自己渴望被满足的欣喜,也可以看到自己被渴望束缚的痛苦,于是自己可以更心疼自己,更爱自己。
我们自己可以选择去满足这个渴望,也可以选择不接受被渴望束缚,不去满足这个渴望,从而更加自由。
这,就看你怎么想,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