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四念处的修习与五蕴随观
不同根器者如何修习四念处
人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感情丰富的人,右脑感性思维比较强,容易执着情感,执着身体,贪爱心重,“我执”比较强,喜欢沉湎于过去。这种人,如果心智反应比较不敏锐,可以从身念处起修,如果心智反应比较敏锐,可以直接修受念处。另外一种人是左脑理性思维比较强的,比较冷静理智,容易执着于“我见”,喜欢筹谋未来。这种人钝根者可以从心念处入手,利根者可以直接从法念处起修,效益更显著。这是依个人的性情而有不同的方法选择。但是,个人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也可以选用相应的合适的念处修习。例如,当行者感到心智不敏锐或者心有渴爱时,可以修习身随观念处。
古德说:障碍无非情与见。执着于情,执着于自己的见解,都会成为障碍。不能够摆脱左脑和右脑的控制,活在过去或者活在未来,不能够打破自身的能量壁垒,都是与道相违,背道而驰,难以见道。说到能量壁垒,人体就彷佛由无数个球由小到大,从内到外,一个套一个形成的。从内到外,密度越来越小,能量等级越来越高,振动频率越来越高,形成一道道能量壁垒,每个能量空间存储的信息不同。打破能量壁垒时,就能知道这个能量空间所含藏的信息。所谓悟道的人,就是能够摆脱身心的种种局限,站到法界的高度,宇宙的高度来俯瞰这个身心,运用思维但不受控于思维,明了意识,却能超越意识。外道也有打破能量壁垒的修行,佛法的特质则在于三法印,这是佛法与外道不共的智慧,佛法的超胜之处。当所有的能量壁垒都被打破时,个人与宇宙规律相应,世界的信息都能了知,这时候就成为全知者。佛陀就是这样的全知者。但是佛陀不是全能者,否则他就能代替我们修行了。佛陀明确告诉我们,他只是道路的指引者,路,还得我们自己走。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金斯博士运用人体运动学基本原理,在30多年里,随机测试了几百万数据,经过精密统计分析,得出了一个有关人类和部分动物所有意识层次的能量等级水平表。研究表明,人类身体的振动频率随着精神状况不同而呈现不同的能级水平。凡人和圣者处在不同的能级水平,不同的人能级水平也不同。
爱因斯坦的老师量子理论之父普朗克博士191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感叹到:我对原子的研究,最后的结论是:世界上根本没有物质这个东西,物质是由快速振动的量子组成的。所有物质都是来源于一股令原子运动和维持紧密体的力量,我们必须认定这个力量的背后是意识和心智,心识是一切物质的基础。
中科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前校长朱清时也提到:人体包含大约50万亿个细胞,一个细胞有大约20万亿个原子组成,人体是由大约10的28次方个原子组成。这些原子能如此协调一致行动,是与意识有关的信号在指挥。其中的原理学过阿毗达摩的同学都知道,每一个心都产生心生色法。2016年,他发表文章称,通过量子力学相关的科学理论论证,人类的主观意识是客观物质世界的基础,他认为客观世间很有可能并不存在。朱清时曾经说过,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更清晰地说,当科学家们费劲辛苦攀登宇宙实相高峰时,2000多年前的佛陀已经阅尽山顶风光了。佛陀早就告诉世人:“一切法唯心想生。”“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以上结合现代科学的资讯并不是需要用现代科学来验证佛法,而是想让大家从不同的角度、不同体系的语言表述来理解。
对于修行者而言,唯有当精神作用的两个层面─—情感和理知─—被净化时,才能达到最终的圆满。
四念处就是从当下的身心直截了当转化情与见,突破自身的能量壁垒,如实知见无常、苦、无我三法印,实现身心的转化,从凡夫种姓进入圣者种姓。它是一切法门的基石。再殊胜的法门,也是建立在能够现观当下身心实相的基础之上。四念处的修习,是累积世间的智慧,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成就八正道这个出世间的智慧。
四念处与五蕴随观
业处,即心工作的处所,也即心专注的所缘。本经一共教导了二十一种业处,这些业处又依其性质分为四大类:身、受、心、法,所以称为四念处。其中身念处的业处有十四种,受念处和心念处各为一种,法念处业处有五种。总共21种解脱法。
无论是“四念处”还是“二十一种业处”,都是心念专注的所缘,特别是观智观照的所缘。谈到观,佛陀在经典中通常教导应当以正慧如实观照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缘起支等。因此,四念处、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缘起支等都是观智观照的所缘,这些所缘总结起来不外乎究竟色法和究竟名法两大类。或者说毗婆舍那观可分为两大业处,即色业处和名业处。如果用五蕴来分,则色蕴是色法,受想行识四蕴属于名法。因此,修习四念处也即是随观五蕴。
1、身随观相当于随观色蕴。
2、受随观相当于随观受蕴。
3、心随观相当于随观识蕴、想蕴和行蕴。
4、法随观中的五盖和七觉支相当于随观想蕴和行蕴,法随观中的五蕴、十二处和四圣谛相当于随观所有五蕴。
在四念处的修习中,行者经由觉知观察主观经验的各个层面,主观的经验被“客观地”看到,这些层面将被经验为仅仅是对象,而密集实体的概念——坚实的“自我”感逐渐瓦解,“我”的认同越来越小。这些层面其实在观察中都对应分解为五蕴,消融观察者具有实体的假相。正如佛陀的教导:彻底地检视每一个蕴,直到在当中再也找不到「我」为止。
这样就能明白,修习四念处就是遍知五蕴、断除其因、证悟其灭和培育导向其灭的修行。根据佛陀的教导,所有这四种随观是遍知五取蕴的唯一之道,是断除五取蕴生起之因的唯一之道,是证悟五取蕴灭尽的唯一之道,也是修习导至五取蕴灭尽的唯一之道,亦即止和观。
根据《大念处经》的义注,身、受、心、法这四种随观又称为“前分念处之道”,即出世间八支圣道生起的前行(D.A.2.373)。意思是修习四念处(修习止和观)就是在培育八支圣道的八项要素。在修止时,这八项要素取修止的业处为目标,这是世间的止。修止达到近行定或禅那之后,他可以通过该定力来修观。在修观时,八支圣道的这八项要素取毗婆舍那业处为目标:在第一阶段,业处是五取蕴以及它们的因,即色法或者名法。在第二和第三阶段,业处是色法或名法的无常相、苦相或无我相。同样,这是世间的毗婆舍那。如果行者的观智成熟,即生起出世间八支圣道(出世间止和观),并取涅槃为目标。所以说四念处是出世间八支圣道生起的唯一之道。
以上是对于四念处总纲的详细解释。依照《中部》义注的解释,任何修行要获得成就,都离不开热诚、正知、具念这三个条件。修四念处,除了这三个条件,还必须舍离对世间的贪忧。这是四念处修习的共通原则。
结合各种版本,此段经文总结如下:
如何为四念处?诸比丘!比丘于此,
于身随观身而住,热诚、正知、具念,舍离世间之欲贪、忧恼;于受随观受而住,热诚、正知、具念,舍离世间之欲贪、忧恼;于心随观心而住,热诚、正知、具念,舍离世间之欲贪、忧恼;于法随观法而住,热诚、正知、具念,舍离世间之欲贪、忧恼;
愿大家都能得到佛法的真实利益,真正在解脱道上直了成佛!我们一起来回向:
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沉溺诸众生,速登无上涅槃道。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