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暑,菜食应该清凉解热,还要开胃,所以暑假我在研究厨艺,想让家人品尝到美味,吃得营养,精神又充沛。
缘分使然,当我沉迷做菜时,这个夏天我又阅读了盐城籍作家颜巧霞的美食散文集《家的食单》,倍感亲切,特有共鸣。
颜老师的家乡和我的家乡同在苏北平原,所以她在书里提到的许多食物,我都是见过尝过的。颜老师和我同是八零后,同是农村长大,同样经历过童年物资的匮乏,所以她笔下流露出对那些食物的怀念之情,我也能感同身受。
总之能读到这本书是非常幸运,难得这本书里的生活场景,让我感到非常亲切;书里的真情挚爱,也能打动我的心扉。
静静翻阅书页,是在阅读,是在回味,是在热爱生活,让我们跟随书本去重温记忆中遥远的味道和尘世间暖暖的爱。
01.童年的贫瘠用另一种形式给予补偿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在书中常出现这样的信息:幼时家贫。
八零后成长于九零年代,当时物质生活真的还不是很丰富,尤其在农村,匮乏贫瘠,根本没有富余的钱去添鱼加肉。但一心渴望改善生活的人们还是用尽全力把生活过好,在一饭一粥中获得生活的舒坦和快乐。
所以菜园里的四季蔬菜都淋漓尽致地被挖掘、被变着花样地烹饪;偶尔买的猪肉显得弥足珍贵,母亲在厨房里大显身手,为全家烧煮各类美食,忙忙碌碌,锅底生花。
也由于贫穷和劳作的繁忙,农村的孩子常常会帮忙做家务,所以就有了亲近各类蔬菜的机会,也有了亲自做菜的体验。
所以在颜老师的笔下有了炒韭菜的美妙、红苋菜的清香、辣椒的狠辣、普通蚕豆的美味、茄子菠菜咸菜的无穷魅力……这些普普通通的家常菜饱满了童年的味蕾,填满了童年的回忆,充满了对农家生活的细腻感受。
生日时碎米面饼里藏着母亲隆重的爱,阴雨天父母亲一起做手擀面时的温馨,冬日里和祖父一起去吃馄饨的热闹,立夏节邻里之间的和睦温情,童年的小麦面饼在时过境迁中有了新的味道……
童年给予了我们对生活最初的体验,它贫瘠过,它单调过,可它确确实实也是温暖地存在过的啊!
这样的童年成了作者独一无二的写作素材的来源。贫瘠的童年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回馈给作者丰富的写作内容。
这是过去对现在最好的补偿。
02.细腻的观察,真诚的笔触
在阅读中,我常常惊叹于作者细腻的描写,比如书中有一段关于收拾团辣椒的文字:抓着它的蒂,往椒肚里一摁,蒂根就自然脱落了,掰开辣椒肚掏出里面的细白筋、碎米粒儿似的种子,去水龙头下淘洗干净,交给母亲切丝。
读来我觉得特别熟悉亲切,因为我也经常这样来收拾团辣椒的,但这样一套动作做下来,习惯到忽视了。我从没有回味过自己做家务的过程,从没有思考把这些生活细节写出来。
我还惊叹于这段句子里的动词:抓、摁、掰、掏、洗,恰当传神,自然妥帖。文中还有许多这样细致入微的描写,作者有双细腻明亮的眼睛,用文字描绘出了劳动场景的生动。
还有这些温馨的画面:父亲灶下烧火,母亲灶上做饼、父亲母亲轮番上阵捏手擀面、父亲不出工,母亲不下地,他们就合计着包饺子,祖父又乐呵呵地买回了两斤猪肉、立夏时邻里们忙着送蛋收蛋……
这些再平常不过的生活在作者笔下成了难忘温暖的一幕幕,相同的回忆呼之欲出,记忆的滑轮滚向了自己童年的经历。
作者用热望的眼,最真的心让我触摸到了当初的纯真,好亲切!
03.对写作的启示
我向来喜欢颜老师的散文,我喜欢这些絮絮叨叨把生活描写得细腻又温暖。
我觉得写散文的人是幸福的,因为他们完全聚焦在当下。只有完全皈依当下,才能发现生活的美,品味当下的情,领悟岁月的暖……
虽然我不常写散文,但也应该更加关注当下的生活,去感受真实的体验,我的写作首先应该是真诚的,应该是先打动自己,应该是先对自己有用,才能够给别人带来收获。
当然可以把回忆记录,把未来畅想,但千万不能让当下稍纵即逝,用眼睛留下美的瞬间、用耳朵倾听最动听的话、用嘴巴说出最温情的问候,用心灵之笔记录下这些宝贵的当下。
写在最后:
颜老师的散文集《家的食单》珍藏了平凡的蔬菜、清淡的米面、质朴的鱼虾、家常的滋味。人间百味,历久弥香。
时光至情至性,颜老师妙笔生花,让普通的农家菜,生活里的小确幸,岁月中的小温暖,都在书页中绽放。
回忆里熟悉的味道迎面而来,那是舌尖上的幸福与精神上的滋养与愉悦。
食有味,字有情,日常生活最可贵。
感恩读到这里的你!愿饭香伴书香,阅读伴人生,抒写即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