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著名的棉花糖实验,研究人员找了一些小孩,让小朋友单独待在一个屋子里,给他一块棉花糖,告诉他如果等十几分钟后再吃,就可以再奖给他一块;如果忍不住马上吃了,奖励就没有了。结果有的小孩能忍住,有的小孩忍不住。很多年以后发现,那些忍住没吃的小朋友,长大以后都比较成功。
这其实还是与个人的自制力有关,记得我读高中时,流行在游戏厅里玩游戏,有很多同学就迷上了那些游戏。我当时就意识到,这种游戏只要一接触之后就会迷恋上它的,因为你会从中找到快感,所以我就坚决不去碰这种游戏。当时为了控制自己,我给自己承诺了一个远期支票,只要能考上大学,到那时可以随便玩。
但当自己考上了之后,反而对游戏没有什么兴趣了,偶尔玩一下,之后就觉得很空虚,没有什么意思,不如读书来得实在,于是有空就读一些闲书。没想到这无意间的做法就是延迟享受的效应,不过目前还没有看到我有多大的成功迹象,虽然日子过还算平安顺利。
有人会问,延迟享受如何培养,是不是每次都让小孩不满足,从而养成一种延迟享受习惯?不是的。
在那个棉花糖实验中,小孩拿到棉花糖之后是马上就吃,还是为了奖励坚持几分钟再吃,是由小孩自己决定的。所以说这是一个“自我”延迟满足的概念;而不是后来大家说的,由父母延迟对孩子的满足。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如此误解延迟享受的概念,我们平时说的对孩子延迟满足就有很大风险。比如,如果孩子的需求经常得不到家长认可,他可能会有意识地迎合大人的要求,形成一种讨好他人的习惯,长大以后容易善变,反而更加不独立。另外,还可能会让孩子觉得有需求很可耻,变得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不敢自我表现。而且,刻意控制孩子的需求,还可能造成孩子在父母面前很听话,一旦父母不在时就乱来,形成一种不诚实的表演型人格。这些都是家长所不希望看到的。
那么对待孩子的需求正确姿势是什么?满足孩子需求与培养孩子自控力有没有矛盾?答案是:培养自控力的关键不是刻意延迟满足孩子的需求,相反,恰恰是要及时满足。其实,延迟满足能力跟年龄有关,3岁以前是儿童情绪发展的关键期,这个阶段家长应该尽量及时充分地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这样打好足够的基础,在孩子五六岁以后的时候适当限制他们,就比较容易。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孩子对大人越信任,自我延迟满足的时间就越长。小时候对孩子越关爱,孩子就越信任,将来家长处理孩子需求就越灵活。
那对不能满足的事,一定不要哄骗。要明确告诉他原因。他可能会不高兴,但最终也会接受。
所以,家长的关爱和信任才是小孩获得延迟满足能力的关键所在。而延迟满足本质上是将等待投资给了未来,现在的等待可以在未来获得更多的收获。
投资也是如此,人生更是如此。
版权声明
本文首发自微信公共帐号: 学而常思(xueerchangsi);
无需授权即可转载,甚至无需保留以上版权声明;
转载时请务必注明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