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今天,本师释迦牟尼佛(悉达多太子)接受了牧羊女供养的乳糜后,于菩提树下禅坐,破诸魔障,证悟佛果。
佛陀成道日为何要供养腊八粥呢?
其原由要追溯到佛陀成道之前的悉达多太子,他曾在苦行林苦修六年,日食一麻一麦,以淡薄物质来砥砺求道的心愿。渐渐地太子觉悟到:世间的人追逐物欲,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过份享乐固然不易达到解脱大道,如果执著于苦行,徒使身心受苦,行同枯木死灰,也不能证悟菩提,最好是舍弃苦乐二边,过著不苦不乐的中道生活,才能尽趋解脱大道。
太子有了这一番体悟,了解苦行的不究竟,即刻从苦行的座位上站起,走下尼连禅河,让长年清净的流水,洗去身上的垢秽。但因太子的形体瘦弱,竟疲乏无力的倒在尼连禅河边,过了一会,太子手攀岸上垂下的树枝方站起来,走不了几步,又瘫倒在岸上。
这时,河边有一个名叫苏佳达的牧羊女,在河畔的草原上放牧,她忽然看到一位瘦弱的青年沙门横卧在河岸边,好像毫无气力似的,她立时生起同情的心,手捧乳粥前来供养太子。
太子接受牧羊女的一碗乳粥,其中的美味实在无法譬喻。饮后,五体通畅,渐渐的恢复了气力。于是涉河过岸,走道伽耶山的一颗繁茂的菩提树下金刚座上,端坐思惟,终于在十二月初八日夜睹明星而开悟证道,成就正等正觉。
由于牧羊女供养乳糜的典故,后来中国的佛教徒乃起而效之,于每年农历十二月八日当天,以五榖及诸果物煮粥供佛,称为“腊八粥”。相延至今,此风气渐渐广传民间,一般人也在这一天煮食腊八粥,成为民间风俗之一。
佛经典故
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前为太子,舍弃王位,出家修行。先四处参访,后来六年专修苦行,身体虚弱,骨瘦如柴。他认识到苦修不能得道,便决定乞食,增加体力。
清晨时分,菩萨穿好了袈裟,准备到村中乞食。前一天晚上,这里的守护神托梦给名叫善生的牧女,告诉她:“你经常给清净的修行人供养食物,现在这个修行人要舍弃苦行,开始进食了。你应当先发愿:‘愿他吃了我供养的食物后速得无上正等菩提’。机不可失,快快行动。”善生用一千头母牛的乳汁,煎煮七遍,取其最精华部分,放在干净的新锅内,与醇香的粳米煮成乳粥。正煮时,乳粥表面出现千辐轮等瑞相。善生看见瑞相后疑惑不解。这时仙女告诉她:“食此粥者必得无上菩提”。
善生煮好乳粥,将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安放庄严坐具,布置妥当,然后告诉同伴优多罗:“你可以去请婆罗门了”。优多罗先往东走,没有看到婆罗门,只见到菩萨一人。又各处寻找,只见菩萨一人,不见婆罗门。优多罗回到家中禀报善生:“我只看到一个出家的修行人,看不到婆罗门。” 善生女:“正是他,赶紧请他来应供。”优多罗来到菩萨前,顶礼双足,说:“善生派我来迎请圣者”。菩萨来到善生家,在宝座上坐好后,善生用金钵盛满乳粥,献给菩萨。菩萨接过乳粥,心中思维:“食此粥者必得无上正等菩提”。然后问善生:“我用完此粥,金钵交给谁?”善生说:“愿以此钵献给尊者,随您处置。”菩萨捧着乳粥离开村庄,来到尼连河边,先剔除须发,然后入河沐浴。
菩萨沐浴时,百千天人撒下香花,遍满河中。菩萨沐浴后,天人争着将沐浴水收集起来,带回天宫。善生将菩萨的须发收好,造塔供养。菩萨从河中出来,心想:“应坐在什么地方食用此乳粥呢?”这时河里的龙妃立刻捧着宝座从地下涌出。菩萨就坐后,食此乳粥,身体马上完全恢复。菩萨随手将金钵扔到河中,龙王得到金钵,欢喜无比,立即放在龙宫供养。但帝释天化成金翅鸟飞来,将金钵夺走,放在自己宫中供养。菩萨离开座位时,龙妃马上将宝座带回宫中,建塔供养。菩萨由于福德、智慧资粮具足,食此乳粥后,现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圆光赫奕,无与伦比。(文章来源:南普陀寺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