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安家》开播,频频被刷上了热搜。故事主人公是房似锦,如果说苏明玉她妈是樊胜美妈妈的2.0,那么房似锦的妈妈就是3.0版本。房似锦一家比樊胜美一家更似吸血鬼。在女儿有出息了后,她妈妈活脱脱成了一个吸取女儿血汗的毒水蛭,长期索取钱财,频频骚扰她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房似锦生活一板一眼,仿佛没什么感情,徐姑姑充满疑惑,直到听到她说了一句:“她生了我,但她不配做我妈”。更扎心的是后头那个荒芜凉薄的简介:我是房家要扔在井里头没死成的老四,房四井。
原生家庭与创伤事件又一次被提了出来,大家都在热烈地讨论这些对人带来的影响,出奇热烈。很多人得出了一个结论:房似锦的个性冷硬,自私抢单,就是原生家庭和创伤事件造成的。但在《被讨厌的勇气》却不认同过往的经历会造成心理创伤,甚至认为“你的不幸是,皆是自己的‘选择’!”
《被讨厌的勇气》是由日本哲学家岸见一雄和自由作家古贺史健合作,根据心理学大师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写成的。在心理学界,阿德勒是与弗洛伊德、荣格并列三大巨头之一,这本书通过青年与哲人的对话,运用个体心理学的理论,深入浅出地讨论了自卑情结、优越情节和幸福感等问题,指出了“任何人都可以随时获得幸福”。
所有人都可以获得幸福,真的吗?
(一)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曾经,“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这句歌词仿佛唱出了所有人的期望,我们都期待成为那个被命运偏爱的人,更确切的是被别人偏爱。
我们羡慕学生时代那个超级学霸,不仅智商超群,还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们羡慕刚步入社会就成了职场香饽饽的精英,眼红他们的平步青云,一路开挂;我们还羡慕嫁入豪门的青春美女,夫妻不仅恩爱,孩子还乖巧听话。
于是,抱怨开始了:没有出生一个显贵的家庭,也没有先天的智商优势和后天的智力开发;没有职场上开挂的运气,更没有嫁入豪门的机遇。结论来了:我真不幸!不幸生在这个年代,不幸与父母没有给好的教养我们,不幸与别人没有给我这样的运气!
那么,我们的不幸真是别人的错吗?
书中引用了阿德勒的话进行了回答,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这是阿德勒“目的论”里重要的讨论。生活中有许多客观的存在,当突发的事件发生在自己身上,我们无法改变和规避它们的时候,是可以主动选择它的意义所在,你可以主动把这当做是幸运的事情而非不幸。
也就是说,虽说生不在显贵之家,但我们懂得生活平凡的烟火;虽不是学霸精英,但我们明白脚踏实地的重要;虽没法迎娶白富美,但我们珍惜与所爱之人的相处。不将现在的结果归因到过去的经历,比如原生家庭或创伤事件,而是重新选择“活在当下”,你就可以重塑你的人生,获得幸福。
(二)你所在乎的认可都是浮云,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书中讲到了一个很有趣的例子:世界地图与地球仪。每个国家都会将自己的国家画在世界地图的中心,比如中国地图就会将中国画在中心;但地球仪是圆的,我们看的时候会发现,一切地方都可以成为中心。很多时候,我们在生活中“世界地图”的中心,而不是“世界”的中心。
《对话》节目请来了学霸美女王诺诺和整形美女吴晓辰,围绕着“外在美和外在美,到底哪个更重要?”的话题进行辩论。一个是高智商天然美女,诸多头衔加诸在身的斜杠青年;一个是14岁开始就被妈妈带到整容医院修整的人工美女,全身上下投资了四百多万。
讨论过程可谓各说各有理,姑且不论最后输赢,也不论整形的好与坏,里面有个细节值得我们深思。王诺诺为了不让别人因为漂亮的外形而忽略她的内在价值,故意在年会上穿得邋里邋遢;吴晓辰无时无刻都在研究当红美女的脸,随时准备整成当下流行的美女脸,整多了整到最后开了家医美医院。她们都希望得到世人的认可:一个是智商,一个是美貌。
她们都活在“世界的中心”了,当“人生主人公”越位到“世界的主人公”的时候,在与他人接触的时候往往更在乎的是:这个人给了我什么?此时,就会变得无比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比如“你是把我当做花瓶还是智囊”、“我美不美?”当然,生活中并没有那么如意,因为“别人并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的”。
当体会到个体并是不是世界中心的时候,只是世界共同体中的一员,不把对方看得比自己低或高,我们才能打破世俗的樊笼,拥有“被讨厌的勇气”。
(三)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安家》还没播完,房似锦的人生走向暂时还不明朗,但樊胜美与过去告别、苏明玉与家庭和解,似乎都在告诉我们一件事:人生是认真地活在当下。
步入婚姻之初,我曾下定了决心,势要将生活过得和和美美,有滋有味。可是,工作上的不顺,投资上的失败,让我们的生活陷入了巨大的困境;生活习惯的差异,待人接物上的不同理解,使我们之间产生极大的分歧。我们之间的矛盾就好像升级打怪一样,从小吵小闹到喋喋不休,再后来大吵一架,此后我们再也不吵了,陷入了沉默和冷战中。
我们都希望对方改变,试图干涉对方的人生,企图让对方成为我们想要的样子。当我们强硬干涉对方人生的时候,其实对自己现状的不喜欢,希望通过改变别人来让自己可爱起来。殊不知,世界不是靠“他人”改变,而只能靠“我”改变。意识到这一点,我调整了自己,做出了许多调整,人生也开始慢慢地改变。
对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真诚地接纳那个不完美而且不可交换的自己,才是幸福人生的真正起点。向外求有限,向内求无限。当人们真正接纳那个“被讨厌”的自己,才会有奋起改变的勇气,人生的幸福感将在这践行中品味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