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史上最强硬CEO的杰克·韦尔奇有一个助理,跟随他15年,在韦尔奇退休后,成为他私人公司的合伙人和副总裁,被《纽约时报》称为杰克·韦尔奇的“秘密武器”罗塞娜。她写过一本书,叫做《支撑》。
用实例说明支撑好上级的工作,就是帮助自己也达成自己的目标。
支撑一词,一撇一捺相互支撑才会围成站立的人。当你真正希望你的上司好时,自然就会助益ta发挥其所长,及时为他弥缝,但绝不抢风头,你职场的贵人会越来越多。
01 换位思考,支撑他做更好的决策
很多人认为,换位思考就是“如果我是他,我肯定会……”或者“我觉得这样做肯定不合适……”其实换位思考,绝对不意味着换位评价。
首先是因为你换不过去。上司和我们相比,有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信息量比我们大 ,信息一方面来自高层、同级甚至董事会,一方面来自他对于未来趋势的更大判断。基于这些信息差,他的判断会和你不一样。
另外你们的站位也不同,很多时候,领导面对的是残酷事实,比如他的上司对他的考核,这个位置坐了几年却还没有晋升,要在短期内做出成绩来。对团队表达往往是愿景,然后让下属拿出一些短期见效的方案出来。
这时就不是天天盯着领导哪里做得不好,这样会永远跳不出自己的思维限制。
所以换位思考,不是让你判断领导的决定是对错,而是思考领导的核心需求,为什么做这个决定?还需要什么信息,才能做更好的决定?在这个角度提供支持。
在做好手头事的前提下,用你的专业优势去解决上司的痛点问题,去提供这些支持,是最好的支撑姿势。反过来,如果你手头事做不好,天天思考战略、指挥同僚、暗地批评领导,只会让自己陷于死循环中。
如果领导一直催你出一些短期内见效快的方案,或许不能全盘给到最好的方案,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及时汇报,不管是项目进度、工作重点,还是时间节点,人员安排,去缓解领导内心的恐慌,同时从沟通中掌握一些必要的信息,知道作为领导需要思考些什么,提前积累经验。
换位思考最重要的就是沟通。而过沟通还有一个作用,领导的需求会产生阶段性变化,尤其来自高层的原因,你根本不知道,只有主动沟通,你才能把握上司需求的变化,并抢在其他同事之前,给予满足。
支撑的智慧是超越对错,先做好手头事,然后用专业推动领导做最好的决策。
02 支撑他发挥所长
德鲁克说:“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还要设法充分发挥上司的长处,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他接着说:“要使上司能发挥其特长,不能唯命是从,应该从正确的事情着手,并以上司能够接受的方式向其提出建议。”
有个技术员加入了一家IT创业公司,发现领导是个特别不靠谱的理想主义者。他做事情没有计划,讨厌冲突关系、工作经常被人当枪使,公司出事他也不敢开除员工。面对这么一个混蛋上司,你会怎么办?
如果你遇到个这样的领导,你可能会特别抓狂,向别人抱怨说:“我遇到个奇葩老板,他神经大条、遇事不敢面对,经常被人占便宜还不知道,公司出事了也没有能力踢人走,妇人之仁。”
这个技术员看到他的上司虽然这方面弱,但是极其有领袖气质,而且方向也很准确,是个不错的领导,自己可以用“偏执式的目标管理才能”弥补他的短处,可以落实这个人的很多想法,拯救这个富有才华却深陷危机的小公司。
10年后,他成为了这家公司的总裁,写了本书叫做《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他就是英特尔总裁格鲁夫。而领导诺伊斯就有足够的精力去发挥自己的教练才干,不断提携硅谷的一些后起之秀,比如苹果公司的乔布斯。后来诺伊斯被称为“硅谷之父”。
在工作中,要看上司的长处,作为上司,肯定有一定的超出下属的长处,我们要协助他做好他想做的事,明白上司究竟要做什么?重视上司的长处,使其弱点不产生不好的影响,我们协助上司发挥其所长,上司的工作有效了,我们的工作才会有效。
如果领导天天盯着你的短处而不是长处,是不是你也很痛苦?换位思考下,如果你天天盯着领导的短处,是不是他也很难受?再换位思考下,如果你是领导,你会愿意支持一个支撑自己发挥长处的下属,还是愿意支持一个天天要求你改变风格,去配合他发挥优势的下属呢?
03 支撑他弥补短处,主动补位
那么对于领导的短处,我们不能视而不见。有些拍马屁的会对领导的短处视而不见,让领导处于舒适区,看不到成长机会点,从而降低团队效能。
而支撑则是辅助决策,及时补位,让团队目标更好地实现。
果壳网COO姚笛讲过一个故事:2006年他在雅虎阿里巴巴负责一个产品部门,团队刚刚完成了一个新产品发布,大家拼得很辛苦,工作完成得也不错,但他在管理上比较苛刻,所以没想到及时地表扬大家。他们团队中的一个产品经理,就给他发了一封很长的邮件,邮件的开头简单说:“姚笛,这次项目完成得不错,大家也很辛苦,应该鼓励。可能你太忙顾不上,我就帮你写了一封邮件,你要觉得合适,简单改改就可以直接发给大家,给大家打打气儿。”他看完信之后非常触动,庆幸有这么一名下属。
这个案例里,最重要的其实是后面那句话“我帮你写了一封邮件,如果你觉得合适,简单改改发给大家……”注意要补位,而不是越位。如果这个下属直接把邮件发出去,这个事情就变成了夺位,支撑就变成了撬动,这个度就过了。
在我们工作中,常遇到的上司可能是遇急事不淡定,容易急躁,偶尔会做出一些激进的决定。对于这种情绪化的决定,会后先不要立马执行,而是半小时后,等上司情绪过了,再找机会和上司领导进行探讨,把自己的想法说给他,一般上司都会再三思的。因为下属尊重他的决定,给他留面子,权衡利弊后,进而做出对公司更有利的决定。
主动补位的过程中,就是管理上司对我们的满意度,要让领导看到我们的潜力与长远价值,也要让他知道我们的现状和努力。
在上司眼里,最好的员工是每次都能进步的人。但想每次都能进步,那每次进步的步子就不能太大。小步慢跑几次下来,我们就得到了“预期管理”中最重要的东西“可预测性”。
“可预测性”的核心是“能力圈”,所以别做万金油式的员工,要清晰地建立你的能力边界,比“哪些擅长”更重要的是,你哪些不擅长。
从数学上说,只要有一个点,和一个方向,你就能想像一条无限长的线。大部分获得晋升机会的人,其职业发展都有很强的“可预测性”,这是领导提拔下属的重要决策依据。
今天的内容,讲的是三个支撑,换位思考、发挥所长、及时补位,但是永远不要越位。不仅适合做下属,也适合所有的支撑者和需要支撑的事。我们每个人既是领导者,也是支撑者,只有足够懂得支撑的智慧,才能在需要的时候扶摇直上,达到双赢的状态。
今日精进
你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哪些领域是“支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