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之前,还有些话要啰嗦。这一章节和尾记的内容其实一早就看完了,写作却一直拖到现在。说因为忙理由也算成立,但总有拖延的成分在里面。越拖越不想写,越拖越不知道怎么写。刚刚下笔也不知从何而起,可见对于必须做的事情还是尽早下手比较好。
言归正传,其实本章中作者主要与我们分享了他对于“朋友”这个概念的每一次升级。通过这个旨在说明:生活中的每个概念都需要审视、清理、升级、重新审视、重新清理、再次升级……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的概念升级吧。“朋友就是那些与我们共度时光,让我们感觉到温暖的人”。这是作者对于朋友最初的定义。再后来,随着他操作系统中有一些基于历史和文化习惯的细微的渐进升级,对朋友多了一个标准:“朋友就是那些与我们共度时光,让我们感觉到温暖,让我们心甘情愿地付出的人”。请注意我文字加粗部分。再后来就成了“朋友就是那些与我们共度时光,让我们感觉到温暖,让我们心甘情愿地付出的人。而这里所说的“付出”,常常是指我愿意花时间和精力主动与之联络,主动与之维系友情”。在作者看来,成熟的特征就是独立。“独立”的意思是说,在生活上、经济上越来越不依赖朋友,对朋友更多的是精神上的需求。于是,作者又有了新的定义:朋友就是那些愿意与我交往,而且我也钦佩的人。然后呢?然后就是再一次贴近本章主旨的升级了,“朋友就是那些我愿意花时间和精力与之共同做成至少一件事的人”。看看作者对朋友和友情的定义,其实背后是一个很简单、很清晰的过程:依附、独立、共生。对朋友来说,真正有用的,不是那种肤浅含混的“够意思”、“讲义气”,而是帮助对方成长——这才是最有价值的。用作者的话就是“友情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来自各自的成长或者共同成长”。
这就是作者主动持续升级自己的操作系统的一个实例。他很关心自己使用的概念是否足够清晰、准确、必要、有效,他乐于花时间和精力去打磨这些重要的概念,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琢磨出与这些重要概念相关的方法论。例如,“朋友”的定义清晰了,“选择朋友”的原则也就有了。
那么,关于朋友的方法论来了。在老朋友身上要花时间;甄别那些值得花时间与之成为朋友的人;为大家创造多赢局面。
好了,接下来我们可以深入讨论“共同成长”了。成长是有方法论的。成长的目标是什么?进化成另外一个物种,拥有一个长成那个样子的未来。这也是我看这本书的收获之一:进化成另外一个物种,对我来说太有吸引力了。成长不仅有方法论,还有体系。在作者看来,成长的体系由如下3个层面构成:与自己共同成长,与家人共同成长,与朋友共同成长。
自己能够飞速成长固然好,但幸福感可能会被扯破。所谓“幸福感”,就是你与你所在的世界之间的强关联。你所在的世界主要由什么构成?你的家人和朋友,其他的人真的没有那么重要,尤其对你的幸福感来说更是如此——这是客观事实。善待你的朋友,就是善待你的世界;甄选你的朋友,就是优化你的世界;与你的朋友共同成长,就是与你的世界成长起来…
可事实上还没完,还有一个层次——所有人直到最后还在追求的层次:与整个世界共同成长。
“自我教育”要靠自己。自己的行动以及自己在行动中的思考,才是进步的核心。我已经读完了整本书,剩下的就靠我自己的行动了!进化成另外一个物种,能够自主升级我的“操作系统”,可以熟练地在各个影像世界之间自由穿梭…期待自己开挂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