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不知道你是否存在这样的困惑:你试图努力成长自己,所以,你看了很多育儿方面的书,也听了很多的育儿微课,甚至线下关于育儿的课程也学习过不少。可是,面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层出不穷的问题,你并不能得心应手的处理,甚至有时处理的结果可能相当糟糕,显然这种结果那根本不是你想要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一种可能是你学习的东西仅仅存在于知识的层面,根本没有内化吸收成自己的东西,所以,很多人在刚看完一本育儿书、刚听完一堂育儿微课、或者刚上完线下的育儿课程时,面对孩子的一些问题,我们还可以心平气和的处理,但这只是暂时的,难以长久,你会发现一段时间之后,我们又恢复了我们“本来的面目”。
另一种可能是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都比较繁忙,工作压力也比较大,再加上要关注孩子教育,陪伴孩子成长,有时候会让自己筋疲力竭。其实,很多时候,父母们都太关注孩子的需求,而很少关注自己的情感需求,再加上在我们从小到大成长过程中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所以,我们也很努力的想改变这种状况,而实际情况并不乐观。
说起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我们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成长,甚至剥离自己,才可以让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伤害消除,这可以说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但是痛苦过后就是重生。有时候你会发现在你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一点小事就可以把你激怒,过后又特别的后悔,你觉得自己那一刻怎么会那样?你甚至觉得那一刻根本就不是你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是的,那很可能就是原生家庭对我们曾经造成的伤害。
育儿之路是崎岖的。一般来说,孩子越大,路径就越险陡峭,再某个不期然的时刻,你也许就会突然体会到绝望的滋味。在长达18年或许更长时间对孩子的未来意义攸关的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很多家长的生活都被孩子的需要完全占据,而忘记了关照自己,有些家长相信,做一个好家长就意味着要完全牺牲自己的需要。通过牺牲你的需要来养育孩子对每个人来说,代价都太高了。
最基本的现实是,你自己的需要很重要。你必须首先照顾好你自己才能照顾他人——就像在机舱里演示的那样,空乘人员总是指导家长,遇到突发状况要先给自己戴上氧气罩,再去照顾孩子。这一点很容易理解,因为如果家长自己先没了呼吸,就根本无法帮助自己的孩子。
任何一种情形下,满足自己的需要都是无可厚非的。如果不能好好的照顾自己的需要,保持盎然的生机,你也许可以帮助孩子们生存下去,但是你将没有生命的活力,不能身心合一的来帮助孩子们茁壮成长。你也将无法以身作则,为孩子们做出表率,告诉他们如何照顾自己,这一点是他们未来走出家门最需要的东西。
当你每一天都超负荷、快速、疯狂的运转,得不到休息,无法按时吃饭,没有时间放松的时候,就很难充满热情的回应孩子们的需要。当你们有时间享受生活乐趣的时候,就很难因孩子们渴望乐趣的请求而兴奋不已。当没有人倾听你的时候,你也许就无法承受倾听孩子们的诉求带给你的挑战。
当你能量枯竭时,你的情绪成本会透支,不仅你自己感受得到,孩子们也能感受得到。你会发现自己开始用一种两败俱伤的方式跟孩子们互动,你会大量的使用挑剔、威胁、喊叫、苛求、奖赏和惩罚的手段。直到你的马达霹雳啪哒的停转了。你已经到了筋疲力尽,固步自封的地步了。自我怀疑、无助和无望的感觉,冲刺着你,让你开始质疑自己所做的一切到底有什么意义和用处,说一些口是心非的话,甚至会用一些你根本不愿意发生的事情来威胁你的孩子。
当你的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而引发的另一个可能的后果是你会变得易怒。当孩子们意识到你照顾他们要付出的代价时,也许会对接受你的照顾感到负疚,从而拒绝你所提供的这些照顾。同时,他们可能还会有一个错觉,认为你是一个没有需要的人。而如果没有意识到你的需要,他们就不可能帮助你来满足它们。
孩子们天生具有同情心,他们愿意也需要看到自己能够成为一个给予者,当然,孩子们满足父母需要的能力是有限的,你不能期待他们来满足父母的大多数需要。
所以,我们要学习好好照顾自己,每天你可以用几分钟反思一下什么对自己是重要的?你该感谢谁?也可以做一个冥想,读一点激发灵感的文章,欣赏自己的努力,体谅自己所面对的挑战,或者庆祝一下你是如何满足自我需要的。
而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做了很多工作都是本末倒置的,我们拼命的努力工作、赚钱养家、养孩子、想给孩子更好的教育,这固然是没有错的。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忘记关注自己,关注自己内心的需求。
作为父母的我们,必须先把自己的爱之杯蓄满,才可以给孩子更好的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