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主持人的褒奖,牛老师辛苦了。
今天是七夕,先祝各位美仁七夕节快乐。今天在群中分享别有一份幸福感。教育行走活动也是一年一次,但很多行走美仁却为此准备了一整年。
教育行走从第一届开始到现在,每一届不管是否到现场,我都是深度参与者。因为喜欢教育行走,便默默地为教育行走做着力所能及的事。也在服务中遇见了很多美好的人,很多美好的事和更美好的自己。
关于教育行走的话题,讲个三天三夜可能也讲不完。7群是最慢建起的,新朋友较多,对很多参加过活动的人那么痴迷教育行走,可能还无法感同身受。
今天我就先跟大家聊聊《教育行走有什么用》。
前几天,我接到一位朋友信息,她询问教育行走是干什么的?教育行走对评职称有没有用?我答:“没有”。
她又追问了一下:“对职称没有用,那有没有其他方面的作用?”我说:“这个要自己参与后才知道了。”
信息发出去后,我陷入了沉思:教育行走究竟有什么用?
参加教育行走没有学时证明,无法作为继续教育的凭证;教育行走活动中评出的奖项,官方也不认可,无法作为评职称的加分项;教育行走对教师争取体制内的荣誉,似乎没有任何作用……
看似没用的教育行走活动,为何每年都有众多教师想参与,营员资格一票难求?(去年我们营员征召令一发出,不到半天时间几百个名额已被抢光) 而且参与者90%以上是自费的?有些人甚至放弃公派的省培、市培活动,自费来参加。
火车晚点,航班延误,都没能阻挡大家跋涉的脚步。有人乘坐了32小时的卧铺,有人历经了三天两夜的奔波,只为抵达教育行走活动现场。
现场活动结束了,很多人却意犹未尽地谈论着,马上期待着下一届的到来。
教育行走究竟有何魅力?
作为教育行走资深志愿者,行走营员用心的服务者,我跟大多数营员都有所交集,有所交流,也更容易听到他们真实的声音,深切感受到他们的变化。
我听到朋友们跟我分享较多的一个词是“没想到”:
没想到自己敢上台分享;没想到自己能滔滔不绝地分享那么长时间;没想到自己敢上台表演;没想到自己敢当主持人;没想到自己还能策划节目;没想到自己还能写出长文;没想到自己那么短的时间能写出那么高质量的文稿;没想到三个月竟然完成了近二十万字的记录;没想到……
是的,参与教育行走的很多小伙伴,都在教育行走中或教育行走后,创造着属于他们自己的第一次,实现了自己一项又一项的突破。
他们每个人的改变速度与方法不同,但大家都在教育行走中或教育行走后获得了成长。
这边跟大家分享两位老师在参加教育行走中改变的故事吧。
这两位老师是廖仲敏和刘宇娟,她俩因教育行走活动,彼此互相影响,共同成长。
2017年,仲敏从我的分享中了解到教育行走活动,咨询后参加了那一年的行走征文活动。那年她也如愿抢到了第三届行走营员的资格。宇娟是从仲敏那了解到教育行走活动并参与的。
2017年教育行走活动在厦门英才学校举行,那一年我也到了活动现场,并主持了一个沙龙活动《我的教育我的路》。那一晚宇娟选择参与的就是我的沙龙活动,但她没上台分享。后来她说,刚开始不敢,在那种氛围中,有了上台分享的冲动,但“抢”的老师太多,犹豫间便错过了。
是的,教育行走有一个热词叫“抢”:营员报名靠抢、节目表演靠抢、志愿服务靠抢……在你犹豫间,机会就没了。
那一年,如果问我对宇娟有什么印象,那就是文章有些粗糙。为了推送她的文章,我们花了不少时间修改。
对仲敏的印象也不是来自现场,而是来自于她的文章。活动结束,仲敏就会写稿,她的文章文笔极佳,又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写得很棒。一般都能被推荐到行走编辑部,被编辑、推送。
那一年,她俩都是默默的参与者。但也有所触动,有所改变。
宇娟回去后对教育教学更热情了,文章也越写越好。
仲敏说:“那次的教育行走给我带来很大震撼,专家、学者、老师们的讲座与演说都是我未曾见识过的精彩。我的心灵被叫醒了。我看到了一群痴迷于教育,自我拔节成长的同行。原来,教师的生命还可以这么美好。”
被唤醒,兴许是大多数普通参与者的感觉。
2018年,第四届教育行走在宁波光华学校举行,宇娟和仲敏又幸运地入选了。
这一年,宇娟成了一束光,自己发光,也照亮了走近她的人。我想,参与那届行走的大多数美仁应该记得她。
她既是演员又是导演,既在台前又在幕后:为主持人提供节目创意、为参与者提供游戏奖品、为报道组提供文字图片,还为所有到场的老师们准备了小礼物……
当“行走拓宽世界,读写重建心灵”在台上由散落到聚集成句时,我情不自禁地为她竖起了大姆指。
宇娟说:“我怕自己明年不能来参加了,所以我这次要尽最大的努力为行走做点什么。”
她的确做到了,潜能大爆发。
这一届,宇娟的行为让我对她刮目相看。我对仲敏的欣赏,则仅限于她的文章。
这一年,仲敏在宇娟带动下也从纯听者成了参与者,参加了几个集体节目。她说:“从台下的观众变成了台上的参与者。虽然只是一名打酱油的角色,但对我来说已是极大的突破了。”
有所突破,这应该是用心参与者的共识。
2019年,第五届教育行走在宁波光华学校举行。仲敏报名了,但没入选。为了给更多老师到教育行走现场参与活动的机会,除个别对行走活动有重大贡献的美仁,参与两届及以上的报名者,全部落选。
昨天刀哥也谈到大家报名成功后,我们的审核标准:看你提交的教育文章,看你参加教育行走的次数,同时看你所在的省份的报名情况。因为我们期望这个活动能够辐射到更多的地方,尤其是一些偏远的学校,所以我们总是特别关注那些偏远的省份、偏远的地方、偏远的学校。
线下会场固定,名额有限,每次审核营员其实都是特别难的事。今年还好,虽然线上行走少了一些现场感,但爱学习的老师都能参与。短短几天时间,已有三万多人参与了今年的线上教育行走活动。
张老师说后续会考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希望更多的老师受益。
话题拉回来。最后,仲敏是以“跟着张文质写作”团队义工的身份参与的。
这一届,她加入了破冰晚会策划组,组织了一个《行走有我》的节目,参与了我们的志愿者报道组,还报名了一个分论坛的分享,她成了一名深度参与者。
活动后她说:“虽然忐忑,虽然惶恐,但最后都顺利地完成了任务。我为自己感到自豪的同时,也深深地感谢教育行走提供给我们的舞台与平台,感谢教育行走的美仁们给予的帮助与激励。”
遇见更优秀的自己,这是深度参与者的切身体会。
当你深度参与教育行走时,你会发现:原来自己可以如此优秀!
仲敏是慢热的,而有的老师则能迅速进入状态,获得更快成长。比如大家熟知的报道组总组长蒋铭国老师。他是一个快热型,勇于承担。他说:“越承担,越成长。”他也是这样做的。
他在《 “教育行走”,一个神奇的存在 》中谈到因承担报道组及公号编辑的任务,习得了不少技能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看见了更优秀的自己,更勇于挑战困难。
受专家讲座和同伴的影响,教育行走后开始了阅读与写作,写了不少文章,论文连续两年获得了市一等奖,还因挑战智慧作业,被纳入了省专家库。
更多的老师是介于仲敏老师和铭国老师之间,大家也都在教育行走中遇见了更好的自己。这几天各群有不少分享,后续行走公号会陆续推送这些故事,大家可以关注“行走拓宽世界”,仔细品读。
教育行走看似无用,却是最有用的,因为在教育行走这个场域中,你的付出,你的优秀会被更多人看见,你存在的价值感会被放大,幸福感伴随而来。
当你遇见了美好的同伴,看见了可以更美好的自己,成长的内驱力被唤醒,成长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每个人参加教育行走后,都有自己的改变,自己的故事,欢迎大家都写一写,讲一讲。这边剧透一下,除了法定行走日,后续我们还会组织一些与教育行走有关的线上线下活动。大家可关注群通知或关注行走公众号推文。
今晚我的分享就到这边,很高兴因为教育行走跟大家共享这个美好的夜晚。
教育行走为什么能达到这种效果呢?这是我一直在探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