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5日星期五晴
“看见”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鼓励,是关注个体已经做到的、已经做好的那一面,做不到的地方暂且忽略。慢慢地,我们就会发现,被看见的某一个点就会渐渐变大,进而变成面,最后会影响到整个个体都成为了我们所期望的那个样子……
今天晚上六点钟,我们班召开了一次家长会,主题是如何调整孩子们目前浮躁的学习状态。孩子们比较浮躁,说到底,其实是家长浮躁的状态影响了孩子。很多家长有些事情自己都做得不好,还要求孩子达到理想的状态,这怎么可能?比如,孩子作业马虎,家长的反应可能就是挑毛病、指责、否定、命令……孩子最后可能按照家长的要求改了,但是,没有走心,不是主动地去做好,依旧是作业质量一般。但是,如果家长多看到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加以认可和肯定,再让孩子自己去决定到底应该怎样做,效果又会如何呢?只有感觉好,才能做得好。孩子是这样,家长亦是如此。帕克帕尔默说,“我教即我是”。家长本身的样子决定了孩子的样子,如果家长能够静下心来面对孩子的问题,孩子也就能够静下心来面对自己的问题了。所以,重要的是我们是否看到了孩子的努力和进步,而不是紧盯着孩子的不足不放手。
家长会结束后,一位家长主动留下来单独咨询我回去如何跟孩子交流的话题。因为通过今天的家长会她觉察到自己的不足了,但是,想到伤了孩子的心,感到很自责,一时间却不知道下一步应该怎么做。
我说:“你现在很自责就是一种很难得的觉察啊,你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就是爱孩子的一种表现。我们的成长都需要一个过程,从一个个的错误中慢慢成长起来,今天你的自责,我感同身受,曾经的我也有过类似的经历。我还注意到你最近一直在努力的改变,日记中,对孩子多了一份信任,少了一份控制,多了一些耐心,少了一些催促,多了一点儿放手,少了一点儿控制。还有,这次考试前虽然最终没有控制好情绪训斥了孩子,但是,至少现在你自己觉察到了错误,并曾经努力克制过……”当我说完这些话的时候,这位家长哭了,我想,她肯定觉察到了我对她的“看见”,觉得我是理解她的,没有否定她,指责她。这样的“看见”令她心里温暖,被鼓励,也愿意为了自己的错误去承担后果。在交流中,她亲身体验到老师“看见”她的美好感受,相信,她回到家里也会寻找孩子的“可见”之处,从而“看见”孩子,传递爱与鼓励。
我们是什么,比我们教什么教给孩子的更多。在与学生的相处中,我是这样做的,在与学生家长的相处中,我也是这样做的,我在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看见”。所以,正是我的一个个“看见”,使的孩子们在学校里学习快乐积极,为班级服务热情主动。相信,通过这次家长会,家长们也会学着去“看见”孩子,陪孩子慢慢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