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0后是这一代最认真过年的一群人,这种过年习俗到了80、90后就慢慢变淡了,而10后的人是很喜欢过年的。
时代不同了,在过年里我们体会到了父母的付出,儿时的享乐。我们很多年轻人和中年人感叹,为什么现在过年没有年味了。那是因为我们做了父母不愿意在过年前像父母辈那样的忙碌和付出,生活压力让人变得每天连轴转。再加上现在丰盈的物资生活在平时都能得到,过年的落差感就强烈了。还有,小孩子是喜欢过年的,而我们作为成年人则忽视了这一点。
其实过年就是一种亲情之间的相聚,与父母说说话和高质量的陪伴父母。而大部分年轻人把过年当成了休假,恣意地在父母的怀抱里欣然享受着父母提供的付出成果,把父母对我们的爱当成一种享受的习惯。殊不知,父母的白发和脸上的皱纹早已爬满头,我们漠不关心,依旧活着了自己的世界里。
在武汉安家了10年,父母从来没有过来武汉过年。每年是我们带着孩子回家享受父母付出的成果。爱人和孩子没有回家过年,一个原因是孩子考得不算太理想,其次是父母太多年没来武汉,也没有在城里过过年;最后可能厌倦了在家每年的形式化的拜访亲戚,爱人也不愿意回家。
我腊月15左右就回家了,父亲要做手术住院要照顾一段时间。以往都是父亲做的新年团圆饭,每年父亲都是做得是满满的一桌菜,记忆里通常是18道菜,一桌就五个人吃不下。我的味口不好吃不下太多,每年的团圆饭菜是能吃到正月初三。
父母是节俭了一辈子的人,我们都能尊重和理解。爱人是一个很养生的人,对这样的习惯多少有一些埋怨。说是少做一些,每一顿就吃新鲜的食材,隔夜菜吃多了对身体不好。加上父母是农村人要做体力活重,油盐放得都很多已经成为习惯,这些都是对养生的人来说都是禁忌。
一年到头,父母亲忙碌了一辈子,作为儿女亲自为父母做一顿团圆饭,对我们来说是很有意义的。娃见到爷爷和奶奶来这边过年,心里十分开心。娃的性格文静,不爱表达内心的想法,但是从神情和语言中都透露着喜悦和快乐,也许这就是血浓于水的亲情吧。
正月初三送父母回家,父母一直感谢我们这几天的付出。作为儿子听到这样的话反而心里不是滋味,父母几十年如一日地安置我们,作为子女照顾父母他们反而觉得不轻松,父亲做完手术是不能做体力活的,一生劳碌引起的病,这一次本想让他安心、舒心的休养,不用在正月里服侍人。但待了几天后就受不了,对他来说觉得城里过年没有年味,太冷清,不习惯。
怕父母不习惯,于是爱人决定正月初一带父母去游东湖,赏梅花,让他们身心得到一次放松,但是对父母来说是劳累。也许这就是我们和父母之间的代沟吧,对于他们来说在农村看遍了各种花花草草,城里的人看这些是他们玩剩下的了。
母亲跟我说得最多的就是将来的身后事,每次谈到这个话题的时候我内心很难过。不愿看到父母的老去,我却又无能为力。人生就是这样吧,将来我们老去将是面对什么样的生活,或许还没有他们过得坦然和放松。
母亲常把我们马上70岁了;快埋到土里的人了的话常挂在嘴边。他们这一生看过太多人和事,什么都淡了,顺其自然就是自己最想要的。对于我来说无形的焦虑就压上了心头,焦虑是父母老去我们没有太多时间陪伴,不能给予我认为最好的生活让他们安享晚年。
曾经看过一段话,故乡安不下肉身,他乡安不了灵魂。人世间有太多无奈,故乡中的记忆,是儿时过年的记忆,那种背着父母偷吃糖果,独自去长辈家里拜年要红包的印象深深地刻在脑海里,而这些长辈开心的容颜都刻画在脑子里,现实中再也不能相见。
随着年龄越大,过年对中年人来说很沉重。在生命里,父母的陪伴时间在减少,我们返程的时间在缩短,时间总是不经意地溜走。所以,父母在,年味就在。珍惜陪伴父母的时间,请放下我们心心念念的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