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两年时间里,我体会到的阅读的乐趣。这种乐趣在于,在阅读的过程中体会到了精神受到了滋养。
读《大学》《中庸》《道德经》我体悟到了人类智慧的结晶,书中的很多话值得细细品味,就像清茶入口,入喉细细的品,有甘甜甘甜的美妙。
读《人类简史》《未来简史》过程中,很多补充了我对这个客观世界的认知。发现原来一个事物还有这么多方面我没有想到,思想一件事情,要提醒自己要从多个维度去想问题,有些维度想是积极的,有些维度想是消极的。
读朱光潜的书的过程中有种美的感觉,启发人的想象。
读《置身事外: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对中国政府对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起到了很大的主导作用,但同时也遗留下了很多严重的民生问题——留守老人,高房价,教育,医疗方面的问题。人们的生活幸福感降低。
阅读书,成为我的习惯,每过一段时间久特别想读书。但我觉得读书,要养成持续的,每天都需要有书陪伴的半小时。养成每天半小时的阅读,比过一段时间找书读,要好得多。因为读书不是囫囵吞枣的读,集中在一整天读书,吸收可能就没,每天读半小时书吸收的好。
虽然学习的途径多了,但浮光掠影的浏览和专心致志的阅读、学习,还是有本质上的区别——因为我们在每一个项目、每一个页面上停留的时间都比较短,所以我们往往还来不及建构起真正联想、类比、记忆、观点,就匆匆赶往下一个目的地。这也就是我们每天似乎看了很多东西,但回想起来却没有多少感悟的重要原因。
不管在是微信、微博还是网络上的短视频,“掩卷长思”这种传统的思考方式,在视觉化阅读的语境里不太容易实现。
真正的阅读、学习应该是建立在自主、有意识、沉下心的基础上,这种能力是任何技术手段都无法给予的。它只存在于我们专注的灵魂和思想之中,需要我们集中精力去寻找、探索。
知止,静、思、恒、专、无我、有情
阅读的前提是静心,静心的前提是目标明确
静心:首先明确阅读目标:要解决什么问题,读多久,想得到什么结论。
专心:比如在两周的时间的,决心要研究读什么书,要解决什么问题,然后所有的阅读内容都围绕着阅读目的展开。做到“老守一井,力求及泉”。
恒心:如果每天坚持读半小时,一周就能读六万余字,一年的阅读量可逾三百万字。
读经典:
读史,读小说,自我带入,身临其境。
按照自己的阅读动机去阅读——我因为需要查找资料,了解知识了,再去翻书,百度,搜索各种搜索引擎。
明确自己用软件的目的,觉察当下看的东西,是否符合自己的目的。觉察注意力是否被别的东西吸引走了。
沉下心——把收集到的信息,知识,及时和问题目标目的做联想,比较,找到真正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