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斌/原创
“喏,它就是从安徽神行太保武术学校过来的。据说在那边是当教练的。硬功夫了得。校长舍不得他走。
可能有缘吧,没办法,最终还是被浑圆功的魅力吸引而来,坐车时钱丢了,后来一路边走边乞讨而来。
“因为经济困难的原因,王老师看中他,是块练武的材料。所以安排他当工作人员,半工半练。以了却习武深造之愿”。
大家不约而同地投去同情和欣赏的目光。
太阳已变得毒辣了,而他头顶凉帽,汗流夾背,却并不在意。只是心无旁鹜地浇水。
下课的铃声终于响起。此时觉得,这一上午即是如此的漫长,却又似那么的短暂。大家看似很有收获般,提着水杯,闹钟和书,说说笑笑下山去了。
我和梁俊峰来到宿舍,宋无双这个“浪子”还未归来,只有李振蕃在桌子上写着什么。
一问才知道是写练功日记,并说这是王老师提倡的,并对我说也需要去写日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老师讲的课,自己脑子不一定记得住。容易忘记,又记在日记本上看,看书看到重点也要记。可以温故而知新。
一边分析。一边体悟。悟出其中的道理。最重要的是。记下自己修炼桩功过程中,那一瞬间的切身体会和思想火花。
静能生慧。在练功过程当中,静,会有智慧产生。练到一定程度,练功日记,便成了资料汇集,便于学术研究。
我含笑点头接受。
“你来这些天,有一些什么感受或者收获?我还静不下来呢”。我好奇地问李振蕃。
“到了吃饭时间,我们边走边聊吧”。
于是,我俩拿起吃饭的家伙,朝食堂走去。一些早去的师兄弟们,有的已打好饭菜,坐在树荫下,三五成群,边吃边说说笑笑;有的带到宿舍去吃。
“我以前在北京读大学的时候,练过意拳(意拳是王芗斋宗师所创。中华浑圆功是在意拳的基础上发展,突破,创新而成就。所以是同根同源)。技击动作练得比较多,招式学的多。站浑元桩的时间少,内在的气血运行,体认功夫就更少。
修习了浑圆桩功,听了老师讲课,和看到老师的《修真心语》《中华浑圆功》著作后。也和教练,一些师兄弟交流实际体验后,有很多启示。视野开阔了很多。
我对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有了稍微深一层的认识。
中华武术的真正精深与博大,它融合了传统儒、释、道三家文化之精髓。在性命双修的内家拳中。中华浑圆功应算是其代表之一。
通过这些天的浑圆桩功体认,每一个阶段的体认变化,都能在王老师的著作中找到参照。
中华浑圆功源于意拳,但浑圆功更细化,打破了樊蓠,更向前发展了,更科学了。这是我对浑圆功一点粗浅认识。也不知对不对,可能时间,慢慢会告诉我们。
对了。我明白了,老师为什么叫我们不要学太多动作。做到‘精’和专‘一’就可以了。所以老师常说:‘独立守神,抱圆守一’。守住了这个‘一’,后面的二,三就慢慢自己会来的。
也让我体会了老子《道德经》的两句话。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德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
“志斌,你来这里也有近一天的光景了。对于浑圆山庄的环境和浑圆功有何感想体会,说来听听,咱们交流交流”。李振蕃恳切地说道!
“浑圆山庄对我来说。就是一个陶渊明的‘世外桃源’。
结庐在人间,而无车马喧。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陶渊明
在俗世中为生计而奔波,于喧嚣都市讨生活;与三教九流的人物往来;与酸甜苦辣咸相伴。
能来浑圆山庄是一种缘分;能在这里习文练武是一种福分。
你也晓得,我来浑圆山庄是冲着中华浑圆功的。是为了弘扬我心中的中华武术而来的。我与浑圆功也算是有缘分,能来这里专业练功,也算是来之不易。
我感觉在浑圆山庄练功,气场比在外面强很多,不知是否是因为山中清静的环境,还是因为有众多人练功气场的原故。还请李师兄赐教”。
“看来你是个聪明人。也是喜欢读书之人呐。我也没有来多久,心中也有些体认和疑惑。到时候老师讲课时,可以向老师亲自提问吧。
王老师每周四,下午讲一堂课。王老师讲课很风趣幽默。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很有见地的”。
“那好。期待一睹浑圆宗师的课堂风采吧”。
我俩打好了饭菜,一边吃一边聊。食堂外的几棵大树下,或站着,或坐着,围坐着很多师兄弟,一边吃饭,一边聊练功体会。
另一边在说说笑笑。东西南北地胡侃。这其中最有语言搞笑天赋者,非铁岭宋无双莫属。
他俱有东北人的能说会道,赵本山的魅力风范。他的动作神态,形神兼备。不时惹得众人喷饭。
我和李振蕃也是心服口服,这位游戏人间的主儿。
吃完饭洗漱之后,大部分人在这里都有午休的习惯。也有看书,写日记体会的。甚至还有中午不休息练功的。
中午的山庄静悄悄。只有太阳寂寞的照着这片梅岭。风儿也不知跑到哪去了,没了踪影。但奇怪的是,这座依山而建的宿舍楼。却一点也不感觉热。真乃避暑胜地!
闹钟在两点钟,准时“叮呤呤”地响起。大家抺把脸,或睡眼朦胧,或精神抖擞地来到广场集合。
但见二班、三班师兄弟的脸上。个个红扑扑的脸蛋像苹果,白里透红。也透着健康。让人好生羡慕。
三个班分三个场地的练功,以至于我对他们练什么?颇感神秘和好奇。
由于山间的日照,下午会比较强烈,教练安排我们,在教学主楼的讲课大厅里练功。
进入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副三间松林小区流水图。边上是王维的两句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水墨画的正下方是两对石狮子,好似迎接我们的到来。
墙的左边是大鹏展翅的鹰雕,栩栩如生。墙的右边是巨大的根雕。山水画的两面是对开3排窗,窗明几净,空气对流很好。每扇窗的旁边都有一幅装裱过的字画,皆出名家手笔。
讲课台的侧面放着十八般兵器,还有有一面大镜子,不知何用。
整个大厅,清新淡雅,别具一格。充满艺术人文气息,倒像是学者研究之地,哪像讲武堂啊。
我心中疑问顿生。
欲知后来事,下章见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