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男女之间是否存在真正的友谊?
这个时候,仿佛深谙世事的姐妹们会把手搭在你的肩上,递给你一瓶啤酒,笑着说:“姐妹,这是不存在的。”
适逢情窦初开的男闺蜜会眨着水汪汪的大眼睛给你讲:“一定会有的哦~”
异性朋友在现代社会是很常见的现象。不管怎样,至少从上学开始我们就要开始和同龄的异性接触认识,凡是非情侣见面又能大大方方地打个招呼的,都可以称为广义上的“朋友”。
从异性关系的发展来看,最常见的流程是:一对男女之间从陌生人因为某些原因相互认识并成为朋友,再在以朋友的身份不断加深对对方的了解后,一方或双方心生情愫,然后在一系列努力下成为情侣。
那么到上述中的哪一步才是正好的彼此之间有真正的友谊的程度呢?那种彼此不需要负责任,彼此不会限制到对方的的完美的亲密状态,那种最受柏拉图推崇的交际状态。
另外,在至少一方不是独身的情况下,又要什么样“尺度”的友谊才能算是真正纯粹不逾界的呢?
在我看来,男女之间的友情和爱情,其出发点都是一样的,都是建立在异性之间互相的吸引上,以至于我们经常能看到友情成为爱情的跳板,而那些始终保持在友谊层面上的,往往就是社会性的约束抑制住了动物性的本能,发乎于情,而又止乎于礼,用白话说就是:
我们之间,B数多于缘分。
真的,不管是哪种关系的维系,心中始终存有B数实在太重要的了,这个B数是什么?是“不可熟而忘礼”里不能忘的“礼”,是给予对方充分的尊重并能时常换位思考的良善之心,是能理性判断自己在对方心目中的位置的自知之明。
尴尬往往来自于压根没有或者错误地估计了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位置,不论过高还是过低。
异性朋友这微妙平衡的背后,往往是这么几种状态,用程序员都能理解的话来说就是,有意愿进一步发展关系记为1,没有该意愿的记为0,这组男女的状态就有10,01, 11, 和00四种状态。
然而超出程序员理解范围的是,对方的意愿并不像电路通断那么明显,而是藏在心里的,由B数戍卫着的,难猜,所以任何一方都不能清楚知道两人处于什么状态,或许能建立一个博弈论的模型,这里能力和篇幅(画外音:主要是能力吧)有限,不加赘述。
这个时候既然知己而不知彼,保持B数是最优的选择。想要进一步发展关系的,要权衡利弊得失,是不是有可能连朋友都做不成的觉悟。
最重要的是,先克制自己的情绪和欲望,时刻拿捏准分寸,保持优雅(这对二十左右血气方刚的男生真的很难,珍惜他们),只是最后结果有可能是“一个打死也不说,一个装傻装到底”。这样也能保持了友谊,只是多了一层无奈的悲剧色彩。
至于不想进一步发展的一方,假如对方有意愿,或多或少占有“以逸待劳”的优势,不过毕竟不是相互算计,三十六计里的策略应该反着来用,即尽量让对方省去没有意义的“劳”。
举个栗子,知乎上的高票回答“如何拒绝自己不爱但很善良的男孩?不要在寂寞的时候找他。”,姿态端正些,不是别人心甘情愿给就可以心安理得要,不要给对方太多的希望,用B数隔开些距离,这里的B数是真正的善良。
有时候经常会回想自己经历过的场景,仔细想来真的很微妙,当事人甚至都没有察觉:要好的异性朋友,在开怀畅谈了许久的感情问题之后,互相用满怀期许的眼神看向对方,然后异口同声说到:“祝你早日找到称心如意的男/女朋友!”
朋友间真挚的感情表露无遗,但是与此同时,又好像传达着,这个“称心如意”并非是彼此,要么是你不称我的心,要么是我怕自己不能称你的心,反正,咱俩是不太可能,都是有B数的人,何必让其中一方亲口说出来呢?
有人说:“没感觉怎么会做朋友,有感觉又怎么甘心只做朋友。”听来像是男性口吻,因为拒绝了男女之间保持真正友谊的可能性。但我觉得,就算有感觉,从朋友做到情侣真的好么?
我能想象出一整个爱情悲剧,开头就是互为朋友的两人其中一方碍于朋友关系,没有好意思拒绝对方的表白。
毕竟从朋友到情侣,两个人就不得不去接受一些对方的缺点,两个人得直面卸下因为B数而有意无意穿上的伪装,那些在以前因为没有相处得那么密切而忽略的缺点,当朋友的时候一见面就很开心,成为情侣后双方就都得包容时不时迸出的坏脾气。
作为朋友,我们有美好的过去就够了;作为情侣,我们得去争取明亮的未来。这是不一样的,从朋友到情侣,得有这样的觉悟。
只是因为相处时很快乐而在一起的话,朋友到情侣可能还是一种降格。
回到开头的问题,我认为讨论的过程比答案有意义。男女之间真正的友谊存不存在不重要,我们如何看待这份关系才重要。
这个关系就像一个弹簧,两个人就是弹簧的两端,弹簧不受力的时候,松弛而自然;两端远离时,弹簧会有弹力往里收;当一段用力压想要接近另一端时,另一边会因为弹力的传导而产生形变远离。
所以,无论男女之间是什么关系,如果不想要弹簧扭曲或者被弹飞,那么或许保持距离就是最好的距离。
喵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