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总是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事情虽然你看不惯但也却总是顺着大流做,不断地做出妥协。我们总是这样感叹,大环境不变,你我又能怎样。有的时候就是因为每一个的妥协才助长了那些不正之风,才会继续妥协。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从第一年带新生的时候我就发生一个现象,就是都已经是七年级的学生了,但是知识水平却是小学一二年级的水平,虽说事实上无论考多少分肯定一定能上初中,我不明白的是明明只是小学一二年级的水平,为什么能在升学考试的时候考出挺不错的成绩呢?升入初中之后,学习这件事就自此与他无缘了。后来知道,他们在小学的时候,老师就已经交给他们作弊。不是说不能看别人的答案,只是要分场合,考场就是不可以,因为他们还小,若是可以这样简单地不劳而获,这样的后果就是从小就不好好学习,反正一样能考出好成绩,那么以后终其一身的终身学习就会因此画上句号。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学生的成绩是晋级的指标,只可惜这样的评价方法早已落后且已经畸形。
所以,老师会让学生买卷子,不做题怎么提高成绩呢,不做题剩下那么多的时间要怎么消费呢?所以,家长好会孩子报很多辅导班,我听过最夸张的一个报了11个特长班。『特长班』在我上学的那个时候还未曾出现,我并不是说特长班不好,而是当学习一种特长的时候,成为一种负担的时候,那应该不是什么好事,主动地去做的事情,才有可能做得更好。家长的说辞是,别人家的孩子都报了,也只能跟着报了。别人买卷子的时候,不能无动于忠,总之要想尽一切办法考到100分,那个没有任何意义的100分。
在开始的时候,把本应该「有兴趣地学习」这件事做得悄无声息地结束,无疾而终。
上面的指挥棒不改,就很难做出真正的成绩。
面对不变的大环境,你我又能怎样,一切只不过是杯水车薪罢了,但是即使是点滴的力量,也坚持,尽量不妥协。
我想起《不充分的均衡》这本书上说到的一个观点, 不充分的均衡和两因素市场。
「最近新浪微博可能是为了盈利,搞了些让用户非常反感的做法。那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你又有技术又有资金,你能不能做一个更好的微博,比如说叫“后浪微博”,去干掉新浪微博呢? 这种事儿,就是能做也不应该做的事儿。简单起见我们姑且把微博用户分为两种人,一种叫“大V”,一种叫“读者”。大V发微博,读者看微博。 好,现在有个各方面条件都更好的后浪微博。如果大V和读者一起转移到后浪微博,那当然是皆大欢喜。问题就在于,谁先转移呢?读者不会先去的,因为那里没有大V。大V也不会先去的,因为那里没有读者。 你看出来没有,推出一个新的微博系统,和推出一个新的电视机品牌,是完全不同的事情。比如现在大家都在买一个品牌的电视机,你搞了一个新的品牌,你要想吸引我买你的品牌,你只要说服我就行了。我觉得新的好,我自己就可以采取行动。 而微博的局面则是我单方面采取行动没有意义。必须别人也动了,我动才有意义。这种任何人都无法单方面采取行动做出改变的局面,就叫做“均衡”。 之所以用这个词,是因为这是多方共同达成的局面,各种势力取得了平衡 —— 如果你了解博弈论,你可能听说过“纳什均衡”,我们专栏第一季也讲过,说的就是这个均衡。 均衡,是非常稳定的局面。有这样的局面新浪微博根本就不担心什么竞争对手,不搞一些不受欢迎的小动作简直就是跟钱过不去。 说到这里,请注意,我们说的都是系统的内在逻辑如何如何,可不是系统的参与者如何如何。新浪微博用户并不比电视机用户愚蠢,新浪微博也并不比电视机品牌坏,仅仅是因为这两个系统的内在逻辑不同,而导致了不同的局面。 前面说的“有效市场”,是一个均衡局面,而且是个好的均衡局面。而有些局面看起来很不好,可是它是均衡的,所以它就能长期存在。」
是的,率先离开原来的市场去开拓新的市场的人其实很不容易。不是因为傻不明白,也不是因为不愿意离开,更加真实的情况是,没有离开的能力,离开不了。
下了几场雪,每一场雪校园里都沸腾,雪后就要扫雪,可是扫雪这件事就是没人安排,当然也没有人行动,学校里的雪若是不及时打扫,人来人往,很快就被踩硬了,结果阴山背后太阳照不到的地方经过一夜,第二天雪都都结成冰了。我们总是习惯按照别人的安排来做事,没有那种主动性吗,缺少主人翁的意识,从小我们的教育就是顺从,而非领导着别人做某件事,这恰恰是在以后的工作与生活中最需要的能力。
元旦前后,合作医疗到期了,需要接着续费,我的意见是不续费了,我妈妈立即反驳我:别人都接着载合作医疗,那么多人不可能都傻吧?她的思路就是跟着比人做准没有错。我又反驳:别人都去跳河你去吗?你仔细调查了吗,就跟着别人做。虽说,我当时说的理直气壮,可到了紧要关头,还是过不去人云亦云的关卡。
皇帝的新衣不就是这样吗?那么多人都看见皇帝没有穿衣服,可是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而是选择相信别人,因为这样有一种安全感,有一种归属感。就是这样一种保护,让你从此再也看不见另一种事实,再也走不出那舒适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