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问的话题是我这两天一直在思考的,还写了两篇公众号的小绿书来表达我的观点。
其一是看不见的认知层面。我们潜意识中认为提问是权威的专属方式,是上级对下级实行开检验的手段,是一种特殊的权力。
其二是在行为层面。我们通过回答问题来证明自己获得奖赏,奖赏又加强了回答的动力,于是,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了如何巧妙的回答问题上。
以上两点是从我个人经验出发总结出来的原因,也都集中在个人主观层面。当然,个人层面还有心理层面的,比如担心被嘲笑害怕犯错被惩罚等。
那么,有没有外部客观的原因呢?
答案是肯定的,外部条件通过主观发挥作用。
我们的文化鼓励共性不鼓励个性。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和别人保持一致是最重要的,保持了一致就能获得自我身份认同,就能会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相反,如果你跟别人不一样,就可能面临被惩罚的风险。
对特立独行的包容度是一个评价一个社会是否开放的重要因素。当一个人想要做出和别人不一样的事情,选择不同的道路时,他首先需要面对的是自己这一关,坚定自己的想法并辅助行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第二关就是来自周围人的声音。当你要做不一样的事情时候,周围人如何看待,是支持还是否定,是鼓励还是打击,这些都关系到你是否还有信心,也关系到你是否能顺利去行动。假如周围都是否定你的人,那么你就很容易放弃和自我怀疑,相反,当周围人是鼓励你的,那么你也就可能更加笃定。
当然,回到提问题这个事情本身。如果提问这个行为本身得到奖励,那么用不了多久,人们在看到提问的人先享受了世界的时候,其他人也会逐渐跟上。
相反,如果提问这件事情本身被视为禁忌和危险,那么提问就变成一场收益不可知的冒险。
而人又是趋利避害的动物,如果某个行为被认为是有危害的,那么远离危险就是最优的生存策略。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人的确是环境的产物,环境对人有巨大的塑造作用,而人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又具有改造环境的能力。
当外部激励条件发生的时候,肯定的说,人作为理性的动物,他会对利益和危害发生反应。
但话说回来,我们又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外界环境上,更不能把不提问的原因归结于外部世界。
真正负责任的做法是关注自己能改变的部分,找到可以做哪些事情改变现状,并且最最重要的是及时马上一刻不停的去行动起来。
比如,我现在就可以强迫自己每天问一个问题,哪怕是非常愚蠢的问题也没关系,时间久了,说不定就能有一个好问题,也说不定哪个问题就改变了自己的认知路径和生活方式,总之,多问问题肯定没有任何坏处。
既然没有坏处,那么就坚定的去做。就像拍视频一样,没有坏处,那就坚定持续去做,坚持日拱一卒,相信功不唐捐。
那么,今天问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