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与ch交流,她说自己找不到成长的导师,心里觉得很迷惘,说着说着,对方传来了一句:你愿意成为我的导师吗?
导师?我着实吃了一惊。不过马上意识到这应该是说笑而已。我只能算是她的师兄,目前唯一可以安慰的,也只是比她多发一些文章而已,哪能达到“导师”这个级别?
不过看她那份认真与执着,我内心也有了因被他人钦佩而带来的欢愉、自豪的满足感,很高兴地说:好吧,如果可以,我愿意做你的导师。希望你能向我学习,就如我向你学习一样。
导师的样子是怎样的?《百年孤独》作者加西亚-马尔克谈到自己刚开始写作的情形:有一天自己躺在床上读〈变形记〉,读后兴奋地跳下床,自言自语地说:“如果小说可以这样写的话,那我也能行!”于是就满怀信心地开始了创作。这些年,我也直接或间接了解到某些“导师”的言行与做法,老实说,我也可以套用加西亚-马尔克的话:“如果导师可以这样当的话,那我也能行!”
这样想着,我也就马上进入“角色”了,头脑也转得飞快,像是突然来了灵感,就与她聊了一些要求――也当是对我自己的要求吧――每天坚持做一件事,就是:写!还初步定了规则,先交押金(比如1000元),每天写1000字吧,哪一天不写,就罚100元。当然,很特殊很特殊的情况除外。
写的好处不容我多说,多年来,我在坚持阅读与书写。虽然没有定下任务,虽然也会有偷懒、走走停停的情形,但自己始终没有忘记这个成长的路径:阅读,思考,书写,及时记录自己的一些感悟。而且,写出来的东西很多还达到了发表的水平。在这过程中,我也体会到了收获成长带来的幸福快乐。
当然,我很希望在前行当中,能有人结伴同行。前些年,我在学校中组织了一些年经的班主任,通过网络研讨的形式进行“工作半月谈”,加入全国自主化管理课题组,与来自全国各地同行们展开交流。我积极发动班主任开展写作,记录工作生活的点滴,一些年轻班主任如llj、lhc等老师写的文章还入选《班主任管理法则》一书;呼吁老师们加入网络论坛,与优秀同行们交流心得;看到有人喜欢读书、思考,就很高兴,主动借书给他们……
更让我想不到的是,在自主化实验组,我与本县的一位年轻教师wsd在网络里相遇,我们怀着共同的目标,远赴河南自费参加班主任工作论坛交流会,就这样,两个素不相识的人在广州碰面,我们的火车票是她托在广州工作的学生代买的。
看到这些与自己“尺码相同”的人,我会由衷的开心,为自己又多了一些志同道合的人而高兴。
但是,正如某人所说的“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散了”一样,以上的这些,渐渐地成了“曾经”――“半月谈”因多种原因中途夭折了,那些年轻的班主任老师也在工作、生活的重压之下逃避了,连wsd老师也在我的视野内消失了……
“问有谁共鸣?”这条路上,我是孤单的独行客。虽然一直在寻找,但自己深知,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确实,在这多元的世界里,寻找与自己“尺码相同”的人何谈容易?聚散依依是人间常事,有的人,彼此之间,或只是碰上一面,别后就永远消失在人海之中,而能够相互走上一程的,已经相当的不易了。
那英在《春暖花开》中深情歌唱:“如果你需要有人同行,我愿意与你走向未来。”希望这是一场美丽的遇见。记得李开复说过,帮助他人实现梦想,是唯一比实现自己的梦想更有意义的事情。我能做得到么?
其实,导师也好,师兄也罢,只要能一起同行,自己是什么,又何必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