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书少别骗我,互联网是20世纪70年代才有的。维多利亚时代(1837年-1901年)也就后期才普及了电话的。难不成这书是个穿越剧本?
非也,此互联网非彼互联网。维多利亚是的互联网其实是讲电报网的兴起到衰落的过程。算是互联网的前世。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电报的发明也是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从最初的法国发明观感电报机,到英国的变种推广,算是机械互联网时代,电报网的雏形,最开始为了解决信息传递的时效性。随后美国英国都开始引入电子技术随着物理学研究的发展,电报网迎来了春天,从几个城市的电线连接,到遍布全球。电报深入各个领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影响最大的还是在军事方面,尤其传播学还有密码学。
还是技术的发展,由于电话的诞生,传真的普及,电报网开始走向衰落。而如今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成了电报的终结者。技术的发展必然改变生活,电报的发展历程是如此,那么互联网呢?“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也许可以从电报的发展过程看到一些互联网的未来。例如移动互联的横空出世,智能手机的热卖,导致个人电脑的销量直线下降。跟电报的诞生直接葬送驿马快信这样骑马送信的公司的过程何其相似。
打电报虽然变成“人少钱多速来”的段子,但电报在人类历史上还是留下浓重的一笔。在电话之前的通讯互联靠的电报网。而围绕电报网的兴衰,各方利益争夺,甚至利用电报钻空子的各种犯罪,无不是今天互联网发展的前车之鉴。
首先,一个新事物的产生必然带动相关产业,还有一些专属的职业,例如电报时代的信童,高薪的发报员这些围绕电报特有的职业。而对比现代的互联网,就是一度火爆十来年的网吧,当网管曾经是年轻人的毕业出路之一,也是特有时代的产物。
1958•上海 电信局发报员
其次,打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是大势所趋。电报网的建立,缩短了信息传输的时间,从机械到电子到物联网,人们获得最新消息的时间越来越短。加速经济的发展,更加验证了时间就是金钱这个道理。如今互联网也是,各家网站,运营都在争使用者的时间,谁最先发出了新闻消息,获得关注,也就占得先机。抢时间的劲头跟多当年由发电报取代送信发新闻通告一样。
再次,得情报者得天下。几乎所有间谍片都少不了打电报的情节,小说里面也不乏破解重要情报,用虚假信息对敌的梗。战争时期,电报的获取更是重要,谁能掌握电报信息,并利用它,谁就能先发制人,甚至制敌于死地。现代利用互联网开展的信息战也是如此。截获网络上的信息,分析破解,利用网络发布信息,甚至调动舆论,互联的本质是一样的。
莫尔斯密码的发明者:塞缪尔·莫尔斯
最后,信息安全不能小觑。如何传播电报的技术解决了之后,关键就是编码,加密解密,针对信息处理的技术翻新。电报用的摩斯密码,编码的核心是点和线,两种符号表示。跟现代的互联网二进制0和1是不是也有点儿神似了。而编码传输过程中的保密工作跟互联网的信息传输保证安全一样,都是个研究课题。
这种种映射,现代的互联网跟当年的电报网何其相似。那是不是可以通过看电报网的兴衰来预测互联网的发展方向呢?
还有一个问题是我看完书之后一直在思考的,最初的机械发报机原理和我们的烽火台有很多相似之处。我们用不同烽火报警,欧洲的观感电报机也是用看的来接收信息啊。为什么近代中国没有发明电报机?难不成是我们马够快,驿站够多,对电报没有急切的需求?那为什么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能直逼美国呢?我们对信息又突然渴望了?我想答案不会是我的调侃,读者还是好好想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