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白先勇细说「红楼梦」》至234页
1.真正的大家,总擅长去放大大时代下的小人物,而这样的故事,免不了是一个悲剧。与一个大时代去抗争,人力渺小如芥子,能拨动历史进程的往往不过是顺时顺势而已。
2.“在无意中、在潜意识中,他同时感觉到整个文化将要倾颓、崩溃⋯⋯”联想到20世纪上半叶的百花齐放大师云集,不得不说新文化的产生伴随的就是就文化的崩盘,是所谓不破不立。
3.“《红楼梦》的对话写得最好,每个人物说的话都合乎其身份,很少会讲错话的。我们可以做一个实验,随便翻开一页,把人物的名字盖上,单单看那句话,你一看就知道是谁讲的。”不得不服,毕竟出场人物能比《红楼梦》多的本就少,加上人物辨识度,《红楼梦》也不出前五了吧。
4.“我们对语言的了解使我们知道,语言结构的差异会导致所谓“世界观”的不同。人们怎样看待时间和空间,怎样理解事物和过程,都会受到语言中的语法特征的重要影响,所以,我们不敢斗胆宣称所有的人类大脑对于世界的理解是一致的。”
5.“写小说很重要的观点(point of view)。现代小说研究这个,从什么人眼里看什么事情,看人、看物都有观点,选中的观点决定这本小说的焦点在什么地方,它的主题在什么地方,有时候它的风格决定于什么人看事情想到的语言。一个知识分子看到的事物,想到的语言,跟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就完全不一样。”
阅读《南渡北归》至788页
1.读梁氏夫妇及金岳霖和徐志摩之间的逸事,不喜欢作者写徐志摩的内容,虽然并不喜欢徐志摩及他的一些做法,但当事人都不与置评的情况下,外人过多的臆断或者评价都是对当事人们的不尊重。即便是写小说,也不至于去丑化一个并非一无是处的人吧。
2.一个时代造就一个时代的人,历史的大浪淘过,总会留下那个时代值得被记住的人,只是乱世的英雄与大师总会比和平年代多一些。人没必要菲薄自己所处的时代以及与自己同时代的人。
3.读傅斯年为梁思永与林徽因奔走筹款一节,对其更添敬意。对费孝通则存疑。对冯友兰则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