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记得上大学时的某个上午,第一节是信息光学课,对于一本天书中的天书,我一贯的态度是忽视它的存在,然后冠冕堂皇的看自己带去的课外书,可惜那天出门走得有些匆忙,我竟然忘了带课外书去,闲来无事的我随手拿出草稿本,一时兴起,想写点什么。额,可是写点什么好呢? 犹豫半天,我不禁想到那学期开学不久自己读过的一本奇书:《厚黑学》,光从书名上看,这似乎是一本很邪恶的书籍,感觉好像净是讲一些歪门邪道的东西,可事实上果真如此吗?读完《厚黑学》,我相信大多数人基本上会达成一个共识:做人要成功,其实很简单,尤其是在中国这个国度,怎么个简单法呢?李宗吾先生用寥寥四字进行了最简单而精妙的概括:面厚心黑。李宗吾先生通读二十四史,涉猎广泛,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他从多个角度进行了举例论证,看完了他独到的分析,精辟的解读,被柏拉图称为久居洞穴的我们不禁啧啧称奇,拍案叫绝,可是我以为,教授我们如何面厚心黑,怎样谋权夺利并非李先生写作此书的真正目的,作者在书中提出了一个厚黑到极致的标准是:“面厚无形,心黑无色”。(厚黑学版本较多,标准不一)对此,我们可以逐句进行解读。所谓面厚无形,那其实是一种多么高深的境界啊,中国人乃至亚洲人普遍把面子看得尤其重要,诸如“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层皮”之类的俗语早就妇孺皆知,烂熟于心了。国人深受数千年来的传统文化的影响,让他们放下颜面已是难于上青天,还要他们做到面厚无形更是难上加难。由此,我们可以用中国的另一句古话阐释或者替换这句话:“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放下颜面,做到面厚无形那只是表面,背后更深层次的东西则是要我们练就一颗宽广无边,气吞山河,容纳天地的心。心黑无色,黑到没有了颜色,其实乃是达到了善的最高境界,老子提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若真能达到心黑无色,其境界与至善之水便也无异了。因为水同样也是无色之物,要是再融合宁静这一质素,更可到达心如明镜之境,世间任何假丑恶,在圣洁的明镜面前,怕也是无处遁形,终究原形毕露了。 在书里,作者就中国自古以来争议最大的性善性恶话题,独抒己见,对此,我非常认同李老的观点。自古以来先贤圣哲们一直为“人性本善本恶”的问题,唇枪舌剑,争论不休,其中主要有以荀子为代表的性恶论者和以孟子为代表的性善论者,而李老却另辟蹊径地认为“人性本无善恶”,此言一出,惊煞时人,古人争论了几千年都莫衷一是,你厚黑教主真是口出狂言,哗众取宠,竟然提出如此新颖的观点来,因为时间也过了这么久,我不记得他为之解析的具体内容,不过事实证明,他的观点是正确的。为什么呢?我想谈谈个人的鄙思拙见。我想古人再有智慧,可是毕竟也只是他们的个人见解,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科学文化教育,其认识是狭隘的,甚至是无知的。(当然,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他们也不可能得出较科学的见解来。学习过生物进化论的我们都知道一个常识:人类虽贵为高等动物,可也是低等动物一步一步进化演变而来的,如果混沌之初,鸿蒙之际,在地球这一漂浮在宇宙之中的渺小星球上,没有合适的温度,没有形成有机物的各种要素,没有适宜的地理环境……,生命何从谈起?而且即使同是生命,动物,植物能够像人类这样系统深刻的认识自己以及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吗?显然不能,或许正如许多科学家提出的,人类是宇宙用来认识自己的一个工具,而且就人类目前的认知水平和科学最新的探索发现来说,也只能是人类,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拥有意识,换句话说,我们能思考,我们有真正意义上的思想,而这正是人类较之其他生命来说,最本质的区别所在。也许你会觉得,有的动物,比如猩猩,猴子,类人猿……,他们也可以思考呀,诚然,科学研究显示这些动物的确可以做一些简单的思考,可那也只是浅层次的,离人类一日千里的思想来说真是相差十万八千里。其实即便是我们本身也不是一开始就有意识的,而是在后天融入社会的过程中,通过学习才一步步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人之初,我们还没有形成成熟健全的意识观念,根本就没有是非善恶的标准,而且就全宇宙来说,我们所了解,认识,涉及的一切东西,都是我们人类自己给出的定义罢了,换言之,在人之初,我们还未形成基本的四观,既然如此,我们能用善还是恶的框框去严格的审视,去界定出初生婴儿的行为吗?上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社会学家之一的马克思,从唯物主义的视角出发,提出了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这个观点在之后印度发现的狼孩案例上得到了极佳的印证,那个孩子从小生活在狼群之中,远离社会,未曾受到人世的侵染,所以也没有接受过任何系统的科学文化教育,只能像狼群一样发出嗷嗷的嚎叫,即便被人类发现以后,进行了后续的教育补救仍然无济于事,教育了好几年,他的心智水平也只相当于几岁的正常孩子,实在是收效甚微,直到他死前也只学会了简单的只言片语,没能真正学会说话,更无法掌握人类所独有的文化符号系统——文字。在中国,正话,好事相比于反话,坏事,是没有那么多人去关注的,是无法长期吸引大家眼球的,在如今这个“眼球经济”愈演愈烈的时代,越是假丑恶的东西,反而越容易博得大家的眼球,引起大家的关注,前些年炒得沸沸扬扬的艳照门、凤姐、芙蓉姐姐、海天盛宴、郭美美事件……(真是多得不胜枚举)都反映了这种现状。李宗吾正是深谙此道,知道在中国这一大酱缸里想发出自己的声音,只有正话反说,以毒攻毒,主流扬薄白,他偏要反其道而行之,高调宣扬自己的厚黑,他以厚黑教主自居,教授大家成功成名的秘诀,可他自己为什么没有在生前大红大紫,在文化圈里呼风唤雨,独霸一方呢?他自己说是因为他的脸还不够厚,心还不够黑,乍一想,似乎有理,可是真正了解他的人,如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却道出了真正的原因,南与李有过一段交往佳话,彼此也因之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说李宗吾为人正直,诚恳,和他本人极力渲染的厚、黑截然相反。一开始,我挺纳闷的,李宗吾葫芦里到底装的是什么药呀?直到后来,我见到另一位学者(名字已经记不起了)一语破的的点评,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李宗吾先生早已看透了中国社会的吃人文化,所以痛心疾首,不惜背负骂名,忍受剧痛写下了《厚黑学》一书。试想人人参阅厚黑学说,大家对彼此的路数、伎俩都已心知肚明,成了公开的秘密了,那大家岂还不放下厚黑,以诚待人,以心交心呀?我看很多人还没有读过《厚黑学》,或者是读过也只是一知半解,学了个皮毛,而未深得神髓。当然,天生愚钝如斯的我,也未必真正领悟了《厚厚学》之微言大义,诚如柏杨先生言,李宗吾是民国时期的一大旷世奇才,自然其书也是旷世奇书,其言也是旷世奇说,书中的很多观点大胆新颖,独到异常,妙语连珠。他用力学解释人之心理,人际交往……的方法更是语出惊人,开天辟地头一回,着实让人有眼前一亮之感。应该说他生不逢时,因为他的很多东西真的超越了那个时代,他提出的螺旋式前进的世界史观令人深思和折服,对人性和历史的诸多观点更是鞭辟入里,发人深省,此外,书开篇的提到的为人二法:锯箭法、补锅法以及为官六字真言等,我想对于急切想升官发财,在官场,商场混得风生水起者,可谓是“字字珠玑”,堪称经典。 我承认李宗吾其人确实是个奇才,他的很多观点即使放在现在也不过时,犹如菜根,越嚼越香,可是我也并非完全接受他书中的各种奇言妙语,新思独解,只是学力尚浅的我,暂时还拿不出太多反驳他的想法的文字来,对此,我觉得,用马克思的辩证思想去看待这本书和李宗吾其人吧。而且,他的很多思想,产生于那个特定的年代,受当时特殊的的社会背景、现实环境、经济结构、文化氛围等因素的影响,有些东西不便置评,在此,我想引用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一句名言:万物都在流变。有时候最大的不变就是变化本身,所以保持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保持一颗谦卑和学习的心态,我们才能不断向前,才能真正从前人那里汲取到对自身发展有利的东西。
谈到这里,我不禁想到大学时看的一系列教育学的书籍以及和教育相关的电影,就此,再谈谈教育的问题,教育与人的问题。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是把我们打造成一台台考试机器吗?是让我们成为社会流水生产线上出来的一件件所谓的“标准型”产品吗?对此,我表示深深的质疑。如果是那样的话,我宁愿回到生命最原始,最本真的状态。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什么?我想真正的教育应该是最大限度的解放孩子的天性,发现每个孩子身上所独有的闪光点,对其因材施教,塑造成对民族,对国家乃至对全人类都有用的人。真正的教育应该教会我们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我们自由和包容的精神,让我们树立起正确的“四观”(即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宇宙观)。综上所述,我认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使我们每个人找到活在世上独一无二的价值,成为一个真正过得幸福、快乐的人。(在此,强烈推荐四部电影;《死亡诗社》,《三傻大闹宝莱坞》,《放牛班的春天》,《地球上的星星》) 。
又有好久没有看到过震撼心灵的作品了,今晚抽空看完了《死亡诗社》这部电影,事实上以前在央视6套的佳片有约栏目有看过一小段,想来真是遗憾,早知道会是这么精彩的一部电影,我当时就应该看完的。看完这部电影,我不敢说它引发了我内心的一场大地震,但至少可以称得上是一场大海啸。
整部影片前半段的整体氛围较为轻松愉快,而到后半段,伴随着一声枪响,影片主角之一的尼尔倒地身亡,至此,影片的剧情开始变得严肃深刻起来,似乎有一团哀伤甚至略带沉重的阴云笼罩着整个影片的后半部分。坦白说,看到尼尔的好友们齐聚在雪地上难过哭泣,尤其是当看到他的室友陶德在雪地里跌倒后,缅怀尼尔而失声痛哭的画面时,我的情感闸门再也关不上了,不知不觉间,泪水早已湿润了眼眶。
死亡或许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人的躯壳活着,梦想没了,希望破灭了。记得海得格尔曾在《论人道主义的信》中有一句著名的话“人诗意的存在着”,在古希腊语里诗是一个动词,它的基本意思是做,而且不同于实际具体的做,而是自由的做,换个角度说,“人诗意的存在着”就是自由的存在着,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觉得人原本就应该诗意的栖居,难道不是吗?我们之所以是我们,而不是别人,正是因为我们就是我们。我们每个独立自由的,健康的人都有着与众不同的思想与灵魂,我们应该学会独立的思考,大胆的发声,稳健的行走在人世间,带着属于我们独特的理想而活着。
我从小就喜欢仰望星空,看着满天的繁星,我的内心总有一种无法言喻的宁静和充实感,天空中那一颗颗闪烁的星星就像一双双深邃的眼睛,注视着我,直视入我的内心,在银白的月光映射下更是坦露无余,然而曾经的我每一次回到冰冷的现实生活中,伫立在茫茫人海里,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来自川流不息般人群中的各种声音充斥于耳,让我听不到来自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声音,我开始显得无所适从,甚至有些渐渐的迷失了自我。 “ 一个大老爷们儿哭哭啼啼的,真是笑死人了。……”若是以前,我一定会羞于坦露自己的想法,暴露自己的弱点。可是,不知从何开始,我变得不再那么过分的在乎外界的看法了,我上中学时,一直渴望着获得一股可以冲破一切世俗羁绊,能够穿云破雾势如破竹般的力量。到今天,我想说自己找到了:那便是心灵的强大和思想的自由。看到影片的末尾,当被校方开除的基廷先生即将离开教室之际,陶德勇敢的站了起来,站到了桌子上,就像先生以前上课时教他的那样,其他诗社成员最终受到他的鼓舞,也纷纷站起来挽留他们注定终身难忘的诗歌老师,用他们独有方式向他致敬。看到这一幕时,我似乎感觉到整个房间好像忽然亮了起来,而且越来越亮,越来越亮,就好像冬日清晨照进窗户里的阳光,是那么的明媚,那么的温暖……
我没有用上格外华丽的词藻来修饰这篇文章,因为那正是我想要的感觉,一种没有任何华丽包装掩饰的感觉。也许多年以后我再回过头来看这篇文章时,我会觉得里面的想法过于天真,有些片面,那时的自己是如何的喜欢感想,多么的血气方刚以至于略显稚嫩。但我始终坚信有一点是不会变的:我学会了听从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声音。
一个人伟大与否不在于他曾经想过什么或者说过什么,而在于他曾经去做过什么。所以我想借这篇周记告诉自己:年轻人,去奔跑,去疯 狂 ,去勇敢的追逐自己的梦想吧! CARPE DI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