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我能量的滋养与整合

有的人活力四射,有的人蔫巴拉唧,这主要是人格结构中本我的能量造成的。

弗洛伊德把本我称之为“一大锅沸腾汹涌的兴奋”,大锅中沸腾汹涌的兴奋就是能量之源。

一、本我能量的滋养离不开足够好的母亲。

足够好的母亲,具有温尼科特强调的“原初母性关注”状态,就是为了促进本来就属于婴儿的发展过程,为了促进婴儿的心理健康成长,而搁置自己的需求,非常精准地去满足婴儿的愿望和需求。

共生状态下的母亲是滋养壮大婴儿本我能量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

本我就像一颗种子,在适宜的温度、水分、养料下才能破土而出,而母亲的养护,就是本我得以滋养壮大的温度、水分、养料。

足够好的母亲对婴儿的照顾始终以婴儿的成长为核心,随着婴儿的适应能力越来越强,母亲也会逐步地撤出自己的全能专注,回归自己生命的需求上。

二、足够好的母亲应该做到四点

(一)及时地满足婴儿的共生能力需求。

包括生物性的需求,比如吃喝拉撒睡;也包括心理的需求(情感的需求),比如冷暖松紧。面对婴儿具体的需求,足够好的母亲既要满足其需求,又要让婴儿形成体验,体验能让婴儿产生存在感。

另外,对婴儿最好的喂养方式,不是把乳房推进婴儿的嘴里,而是给予婴儿自己找到乳房的机会,进而让婴儿感受到乳房是自己创造出来的。探索下的成就能够进一步激发婴儿的存在感和本我能量。

(二)允许婴儿生物性的行为反应自由表达。

婴儿生物性的行为反应,主要指与生俱来的先天反射,例如婴儿的蹬、踏、抓、握,吸吮、吞咽等。通过这种行为反应,婴儿会产生一种存在的边界的体验感。如果母亲允许这种行为自由表达,婴儿的体验感就会因之而增加,心理感受就会逐渐与躯体走向融合一出生打死你。这个时候如果母亲面对婴儿寻求体验的表达,冷漠、拒绝、退缩、愤怒、攻击,不能满足婴儿自我需求的表达,婴儿就会形成寻求照顾的强迫性贪婪。

(三)避免引发婴儿的创伤性情绪体验。

养育者由于自身的心理问题或养育不当,有时候会给婴儿带来创伤性情绪体验,形成婴儿的紧张感,紧张感抑制了婴儿感受的自发性,阻碍了婴儿放松的本能需求,这时候往往会引发婴儿因存在感丧失而导致的愤怒,形成被动的“攻击性”行为。婴儿的攻击是对创伤反抗的呐喊,一旦呐喊无果,婴儿就会陷入麻木状态,麻木意味着生命的本能被消耗殆尽。

(四)提供引发婴儿平静状态的育儿环境

婴儿的平静状态是停留在自己的主观世界的放松状态。这种平静状态来自母亲根据婴儿的需要随时出现,并能满足他的需要;当婴儿感受到一切都“随心所欲”的时候,婴儿就从兴奋体验转换到了平静体验。在平静状态,婴儿感受到的是安全、放松,而不是紧张、恐惧。婴儿只有从平静、休息状态发出的驱力,才是真实的个人体验,有了真实的个人体验,才能形成存在感,这是婴儿形成自我的基础。

养育孩子,要以孩子的主观感受为依据,而不是刻意的引逗孩子。

三、足够好的母亲给予的足够好的养育能够使婴儿形成对时空的整合、身心一体的统合感、与外界的对接、内部世界走向清晰。

(一)养育者的稳定性促使婴儿对时间的整合。

母亲持续地在场及其声音、味道、呼吸,滋养着婴儿本我的能量,也让婴儿本能地感受到心理存在的暂时性坐标;婴儿自身的饥饿、排泄、睡眠、睡醒及母亲的抚摸、哺乳、声音、味道,为婴儿引入了时间的周期性,这种周期性促成婴儿形成对时间先后的觉知,进而促使婴儿获得完整的体验感。

(二)养护环境的规律和可预测促使婴儿的空间感的形成。

婴儿所居住的场所也一定要保持简单和安全,以避免让婴儿有迷惑、混乱和负荷超载。母亲营造的抱持的养育关键是要让婴儿感受到环境的可预测性(可靠性),而不是被无法预期、也无力应对的事件所惊吓。

如果母亲情绪状态飘忽不定,养育环境不固定,婴儿往往无法建立一种熟悉的安全感,感到总有一种莫名的威胁笼罩着他,总有一些无法理解的东西可能会降临在自己身上,在这种状态下,婴儿很难“专注”, 只能是分心、迷茫、焦虑,甚至是煎熬,形成本我能量的损耗。

(三)母子共生能够促进婴儿身心一体的整合(精神入驻于身体) 

当母亲温柔地把婴儿贴着胸部抱在怀里的时候,婴儿在放松的感觉下,会真切地体验到身体被聚拢在一起的感受,情绪体验和身体功能(例如,抓、握、蹬、踏)之间的联结也就变得真实起来:在母亲的怀抱中,婴儿既能感受到母亲的身体,也能感受到自己的身体;母亲的爱抚、声音、体温等各种方式,让婴儿无数次体验了存在的真实感,身体功能和情绪感受逐渐建立了联系,并趋向协调。

(四)足够好的妈妈给予的体验促进婴儿与客体形成连接

伴随着全能幻象与足够好的母亲带给婴儿的真实体验的联结,(比如因饥饿而创造的乳汁幻象和妈妈乳房的联结)婴儿开始感受到很多“幻象”的现实性,并逐步吸收和消化各种幻象。

(五)足够好的妈妈引发婴儿的内心世界从混沌向清晰迈进

婴儿大约在三四个月的时候,有了对妈妈给予的养育质量的“好”与“坏”的感受。因为“好的养育”(即满足婴儿需求的养育)与“坏的养育”(不能完全满足婴儿需求的养育)不是同时出现的,而婴儿缺少整合能力,所以就形成了以偏概全的、非黑即白的分裂感,要么是“好感受”,要么是“坏感受”。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