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生活不易,节奏很快,而且不知不觉间还会耗费很多精力。
上班辛苦,晚上到家也晚;为了补偿,就想多玩一会儿,难免晚睡,第二天又起不来(被闹钟强行叫醒);半醒不醒地去挤地铁公交,拥挤摇晃一两个小时才到单位。
本来就没全睡醒,再加上通勤的辛劳,到了单位,身体的电量可能只剩50%了,中途又没有机会好好“充电”,如何高效能地工作一天?
到了周末,一半时间补觉,剩下时间在吃喝看剧聚会游戏中瞬间度过,只觉周末过去,休息地也不好,也没完成什么积累,空留“又到周一上班时”的惆怅。
这生活模式,我很熟悉,以前自己就是这样。随着年龄增长,想加速人生积累的愿望渐强,对这种模式也愈发难以忍受,因为它就像踩油门的同时还踩刹车,对人生提速有很大阻碍。
为了人生提速,自己尝试了一系列不同的时间节奏和生活方式,最后定格下来。总结出三件事,特别值得一做:
一、把住处搬到单位附近,最好步行可到,越近越好
二、早起,拉长早上时间
三、周末节假日适度学习和工作,反而能提高休息质量,也能增加积累
把住处搬到单位附近是一项值得的投资
自己原来住处离单位一小时地铁车程;现在搬到新住处,到单位步行距离12分钟;按市场价格计算,房租大约提高2000元。
这2000元是增加的成本,但是它的收益是:
每天可早到一小时开始工作、晚上也可晚走一个小时,多工作一会儿。我们单位采取类似时薪的制度,每月增加的工作时间已经可以覆盖这笔房租所增加的支出;但更重要的是,工作上增加的积累会在未来以指数级的方式兑现(对于固定薪水制度,这一点也完全适用)。
您可能会说,公交地铁上也能看书学习,利用时间的。这没错,但是效果如何?由于环境较差,公交地铁上往往只能做一些注意力要求较低的事;另外据我观察,晚上通勤回去还有体力在地铁上看书学习的人比早上少得多;更何况通勤本身消耗的体力,也是隐形成本。
整体说来,如果现金流不那么吃紧,而且没有其他重要考虑,单从成本和收益的角度分析,把住处搬到单位附近(最好步行可到,越近越好)很可能是一笔值得的投资。
早起,拉长早上的时间
有一个朴素的事实:精神充沛的早晨,通常比下午和晚上效率要高。如果是这样,我们是否该想办法尽量延长高效的早上时间,缩短低效的晚上时间(这是常规情况,不排除有人晚上更高效)?
大城市常见的上午工作时间,在九点以后(有些行业因为经常加班,十点以后才开始),这样的结果是,最高效的早上往往只有两三个小时的工作时间。
我们不妨这样思考,八小时工作制,一般的时间分布是早上三小时下午五小时(“早三五午”),那能不能变成早四午四?甚至早五午三?并非指单位的考勤时间要变成这样,而是通过自己早起来调配时间。推演得更猛一些,甚至可能早八午零?
怎么可能?
有人还真这样做。巴尔扎克的工作时间就是早晨四点到中午十二点。日本作家中岛孝志还专门写了一本书《4点起床:最养生和高效的时间管理》,这书里提出了“三八”理念:一天三等分,早上八小时,下午八小时,睡眠(六到)八小时。
这种时间法最大好处就是把早上的高效时间用到了极致。它更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到了下午你竟然可以开始“新的一天”。如果真能4点起床,至少比一般人多出半天有效时间。
当然并不是非得4点起床,只要符合“拉长早上时间”这个基本原理就好。早起之后,如果不愿意工作,也完全可以做自己喜欢且有能形成积累的事。
顺便插一句,《4点起床:最养生和高效的时间管理》这本小书,正是我今天三点多起床(恰好这个点自然醒),花了三个小时读完的。
周末和节假日适度学习和工作,反而能提高休息质量,并能增加积累
李笑来在很多场合讲过他对“法定节假日”的理解:法定节假日是用来限制用人单位的,不是来限制你个人努力的。
他讲到,20年前他决定就不过法定节假日,而是在法定节假日每天至少学习和工作六个小时。一年中,算上双休日,共有115个法定节假日,如果每天学习和工作六个小时,一年就多了690小时,20年就多了13800小时。“一万小时定律之类,简直弱爆了”。
笑来老师不断自我积累和提升的强烈渴望值得学习,但除此之外,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周末的工作和学习——它竟能提升休息效率。
经济学讲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简单来讲,就是一件事情每再多做一点,它的收益和成本的比较如何。
饥肠辘辘时吃包子,第一个包子的收益成本比最高,因为同样花一个包子的钱和吃一个包子的时间(边际成本),第一个包子换来最好的解饥效果(边际收益),越到后面几个包子,收益成本比越低,甚至到了吃撑反胃的时候,边际收益和成本的比值成了一个负数。
休息也是一样,为什么周五晚上的娱乐和周六上午的补觉是最爽的?因为五天工作下来,疲劳压力负能量都堆积起来,此时休息和娱乐的减压解乏效果最好。但到了周六午后甚至周日,如果还一直看完美剧看电影,看完小说打游戏,如此打发时间,其实会无聊的:同样时间花出去,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的比值却越来越低。
这时候真正划算的是“干点正事”,一方面增加自己的积累,一方面也调节状态,以免“娱乐疲劳”。我常有这样的体会,如果周六下午干了正事,周六晚上再和朋友聚会,心情会大好,比持续玩一天之后再去聚会要舒心地多。
不过这里的正事并不限于“加班工作”,任何需要集中精力去做并同时自己带来正向积累的事情都可以。
文末再总结一下,能给人生提速、增加生产力的三个招数:
一、把住处搬到单位附近,步行可到,越近越好
二、早起,拉长早上的时间
三、周末和节假日适度学习和工作,反而能提高休息的质量,并能增加积累
如果您有强烈地自我提升的追求,不妨考虑这些方法。如果愿意尝试,未必一下子采纳三个,一个一个来,效果也会很好。其中任何一个方法都能带来显著改善,而一个显著的改善往往能触发一下个显著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