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前六章。刚把探索童年一节看完。看到两个喜欢的博主推荐,来看了,果然是浅显易懂的入门级心理学读物。这一遍是在看故事的,跟着蛤蟆先生一起,探究它的内心吧。所有悲伤和忧郁的来源。希望后面看第二遍,深度感受下心理医生是如何做的。
看完第六章探索童年,其实问题好像又回到了原生家庭。父亲的专制,母亲的怯懦与永远把蛤蟆当做小孩子对待的方式,大概都是它某些行为模式的原因所在。
#摘录
“儿童自我状态',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你一定知道在刚出生时,我们只具备几种最基本的情感。幼年时,这些基本情感逐渐发展演变成更微妙、更复杂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成为自我的核心,融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定义了我们一生的行为。正因为这样,某些特定的情形和场景会激发我们的基本行为模式,让我们自动做出反应,所以我们会和小时候一样去行动和感受。具体的情形和场景因人而异。”
“我之前从没意识到父母其实拥有巨大的权力,可以对子女拥有绝对的控制权。他们可以爱孩子也可以抛弃孩子,可以宠爱他们也可以虐待他们。你能拥有怎样的父母,就像买彩票一样,得看走不走运。”
“我想,真正让人惊讶的是我们成年后有多少行为是从童年学来的。你只要想一想,就会发现这其实非常明显。童年体验到的最强烈的情绪,不可避免地变成我们成年后经常有的感受。有诗人曾说’孩子是成年人的父亲 ’,或许就是这个意思。”
#感想
文中把儿童自我状态又分为了自然型儿童和适应型儿童,看名字就很好理解,一种是与生俱来的自然就有的情感或者说情绪状态,另一种则是受到周围主要父母影响而产生的。
虽然听上去很离谱,但听到后又觉得很正常,一个弱小的生命,不论物质还是情感需求都要依赖身边的成年人来满足,那么势必有些行为或者思想也会受其影响,正如基因的遗传一样。
蛤蟆总结出的自己的顺从行为包括:服从,取悦父母,道歉,依赖。我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