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里有人发出《学爸》影片的放映时间,是黄渤演的。一听这个题材和演员的名字我就想看了,二十四号那天还有特惠,我就毫不犹豫地买了票。
《学爸》主要讲述了开洗浴按摩中心的单亲爸爸雷大力(黄渤饰)从开始的快乐教育转变为“鸡娃”大军的一员,让儿子雷小米上各种补习班,甚至还学习了编钟这种大型古乐器的演奏,只因为名校在招收上能加分。他在择校路上来回地奔波,甚至把店都盘了,只为能让儿子上名校。只是事于愿为,始终没能如愿。这时国家政策号召就近划片上学。于是孩子就近上了学,爸爸和儿子又回到了当初幸福生活的故事。
在观影过程中,我深感影片对现实主义的精准刻画,以及对家庭教育问题的深刻探讨。
首先,影片对当代家长在育儿过程中的心理状态进行了生动地展现。家长连夜排队等待名校召生名额拼命向前冲的奋不顾身,为孩子上名校拚尽所有购买学区房疯狂抢购的场景,为孩子上名校拚命给孩子补课,让孩子疯狂学习各种乐器和才艺的比较,为上国际学校拼爹拼妈的场景,这些日常所见都真实地搬到了荧幕上。
其次,影片对家庭教育,孩子心理健康也尽情地展示。雷小米的外公是科学院的,雷小米的妈妈也是高材生,可是因其父亲的期望高,压力大,她抑郁了,直到遇到了小人物雷大力给了她宽松、幸福的日子,在家人的反对下依然和雷大力结了婚。只是好景不长,她在孩子两岁时因为癌症去逝了。雷大力全身心地独自抚育儿子。开始他很享受自己和孩子的之间的亲近和温馨,可是看到周围的人都疯狂地为孩子择校而奔跑,他也想给孩子一个高起点,也加入了其中。可是这样以牺牲儿童的快乐童年为代价的拔苗助长的行为对孩子的健康成长真的好吗?我们家长对孩子的深切期望怎样转换成动力在符合孩童年龄的情况下既能让孩子快乐,又能适应社会的激烈竟争呢?雷大力最后选择了和儿子快乐地生活在一起,没有再疯狂地择校了。可现实中不能够完全相同。
面对当今激烈竟争的社会,一如我们那个年代那样放学三四十分钟写完作业,户外疯狂玩耍的快乐时光一去不复返了。家长不得不在孩子小的时候把唐诗宋词、英语字母单词,历史、地理知识当故事地给孩子融入到孩子的日常生活里。让孩子及早地学习,从小给孩子读绘本,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在这样氛围里成长的孩子应该是爱学习的,这些教育都属于家庭教育,可是这样的教育对父母的要求就比较高。如今年轻的父母都在努力为生活打拚,加班加点都是日常,回到家里累成狗,哪里还有时间和精力来辅导孩子。那么多披星戴月为生活辛苦挣扎的父母怎么来教育自己的孩子,那么多留守儿童又怎么能得到公平的学习机会。孩子从幼儿园起就学习的123和ABC,初高中课外高昂的补课费补出的成绩对社会到底有多大的贡献,对家庭有多少帮助?多少大学毕业的学生不满意几千元的工资不愿意去工作,又有多少大学毕业生在餐馆端盘子、送外卖、带人看房子。社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最近看了一个电视综艺节目,关于调解矛盾的。一对农民工父母在外打工挣钱供孩子读书,老人在家带孩子。孩子没考上好高中,父母托关系花钱让孩子上了高中,最后孩子终于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孩子去了上海进入了房地产行业开始了工作。这对父母也去了上海打工。孩子很能干挣的钱很多,最多时一个月能有九万,可是也特别会花钱,没钱了就问父母要。可怜的父母一天打两份工来供儿子。儿子要求父母给其买房,父母说只能给他付首付,没有能力买房,遂他便贷款买了车东游西走。转眼贷款到期,他又伸手问父母要钱。父母不给,他们担心这样的日子没有尽头也希望给儿子一个教训。没办法儿子只能把车卖了抵贷款,但是还差八万元,银行把他告了,就此事他希望父母能帮他。殚精竭虑地养育孩子成人,孩子大学毕业了,结果依旧还在啃老。没有父母的陪伴,孩子与父母没有感情,只把父母当做提款机。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的学历再高,读再多的书依旧不能自立,这样的人对于父母和家庭有什么用?
如今家长都在努力为孩子创造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希望他们学习更多的知识,增强他们的社会竞争力。房价很高,生活成本很贵,没有钱生活的不好,这个问题很现实。工作机会不足,所以才有各种的“鸡娃”现象。如何让孩子有个属于他们年纪的快乐童年确实是个值得深思的大问题。
总的来说,电影《学爸》是一部极具现实意义的影片,它以生动的情节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当代家长在育儿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面临的挑战。
对于教育作为一个家长只是希望孩子在成人前有能够享有受普通高中教育的机会和权利,至于受了教育后孩子上大学还是职业技术学院那是靠孩子自己的能力所做的选择。只是目前连上高中的机会都只有50%,家长们于其说是在拚孩子的未来,不如说是想给孩子一个受教育的机会,不至于及早地混入社会不能自己。也许这是一个家长和社会共同考虑的问题。
希望每个孩子都能享受高中教育,能树立正确的三观,对未来不迷茫,对自己的选择能负责有担当。愿每个花季的少年都能在校园里接受知识的熏陶,做一个有志向能担当的对社会和家庭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