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篇简书更文
01 缘起
昨晚下班到家,打开门第一件事是去看小儿的耳朵,左耳外廓上的小疙瘩比前一天更大了。
伸出手指按了按,有点硬,鼓得像只小蝌蚪,心不由得跟着慌张起来。
两天前的周日,小儿跟我提起说耳朵上长了个小疙瘩,有点痒痒的。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没有核酸报告,不方便当即就带他去医院。
于是便带他去家附近的一家药店,一位上了年纪的白发药师看了看小儿的耳朵,拿出了一支外用药膏。
他叮嘱我们,不要去触摸它,以防刺激它,外用药膏涂抹后,预计一周左右就可以消了。
像得到救星似的,立马涂抹上,几个小时后,小儿跺脚,直喊涂药膏的地方很痒。
我半信半疑地安抚他,痒说明药膏在发挥作用了,一定要忍着千万别去挠。
接着带孩子去楼下打球,成功转移了他的注意力。
02 良方
昨天去上学,一天待在学校没有涂抹药膏,晚上到家一看,小疙瘩变大了。
思考良久,慌兮兮地拍了张照片发给老妈,想问问她我们小时候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
片刻,电话响起,老妈回电,说弟媳遇到过,她见别人也遇到过,接着告诉了我一个土方,将生黄豆嚼碎敷在疙瘩处,她说很管用,并交代我护好小儿的耳洞,防止黄豆碎屑掉进耳朵里。
这是一个有风险的土方,但我决定一试。
终于等到孩子熟睡后,翻出家里还余小把黄豆,激动万分。
一手握着手电,一手小心翼翼地敷上。
03 儿爹
长舒一口气后,心里还是不踏实,又把照片发给了正在酒桌上的儿爹。
不管土方和药膏奏不奏效,当爹的有知情权,并有义务分担一点老母亲的心理压力。
收到信息的儿爹马上回了信息,语气里透着慌张和惊讶。
与平时粗枝大叶,放养小儿的态度相比,简直判若两人。
我这心理压力,被他调动得不减反增。
握着手机出神半天,不知是该夸他还是该损他。
又过了一会儿,电话打来,他说第二天他必须请假带孩子去医院看一下。
这上心劲儿倒是我没有预料到的。
我本想着药膏和土方先用着,熬到周末看情况再决定要不要去医院,否则正上学还得向学校请假。
可被儿爹这么一催促,我不得不顺从他的好意。
04 结案
晚上下班到家,速速吃好晚饭,准备带娃出门去做核酸,为明天的医院行做准备。
临出门前,让小儿趴在灯光下,想再仔细看看小疙瘩的情况。
却看到了跟昨晚完全不同的一幕,只见小疙瘩变成了乳白色透明状,我悬着的心一下子落地了。
我对着一只脚已跨出门的儿爹喊了一句:不用出门核酸了,明天也不用去医院了。
话音未落,我用手轻轻一碰,小疙瘩破了,一股白色的胶状物喷涌出来。
棉签、碘酒、纸巾,虾兵蟹将齐上阵,在小儿的一阵嗷嗷叫中,小疙瘩终于成泄了气的皮球,慢慢消失。
05 后记
其实,我在一开始就隐隐约约觉得是这种类型的小疙瘩,只是它长的位置很奇特,让我不由起疑。
药膏加土方,说不清是哪个起了作用,也许是二者共同起了作用。
能在第三天就顺利终结了它,很是感恩,一段小插曲终于告一段落,明天又是阳光明媚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