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问题学生诊疗手册》第一天

第一章    总论

第3页——第47页

问题生有哪些类型?

行为习惯型问题生、厌学型问题生、心理型问题生、品德型问题生、“好学生”型问题生,多数问题生都是“复合型”的。

行为习惯型问题生:习惯是无数次重复同样的行为造成的,教育行为习惯型问题生,教师特别需要耐心。不要轻易把学生今天的表现和昨天相比,而要把他本周的整体表现和上一周相比,来看他是否有进步。对于问题生,最好把学生这个月的表现和上个月相比,有进步就应该算成功,不要怕反复。最好把他们的毛病列出清单,然后选择一两个重点问题首先纠正。所谓重点问题,一个是对集体破坏性最大的,一个是他们改起来容易见效的。凡属习惯问题,根子几乎都在家庭,他们的问题主要是家庭教育失误造成的,他们的毛病主要是家长惯出来的。教师必须掌握指导家庭教育的专业技术。

厌学型问题生:教育厌学型问题生,特别不适合用惩罚的办法,尤其是用学习来惩罚,比较适合采取惩罚办法的只有行为习惯型问题生和品德型问题生。学生中有听讲型学习者、阅读型学习者、朗读型学习者、表达型学习者、动手型学习者和交流型学习者,而厌学型问题生几乎都不是这类学习者。对这种问题生,最重要的并不是提高成绩,而是帮他们找到一条未来适合走的路。对他们,你应该说:“你学习尽力就可以了,成绩好坏,学历高低,并不能决定一切。只要你有志气,你将来必定能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照样可以活得快乐幸福。”

心理型问题生:外向型的心理问题生的主要表现是注意力完全无法集中、狂躁、多动和攻击性;内向型的心理问题生的主要表现是自闭、自恋、多疑、忧郁、退缩、自我攻击。品德型问题生做坏事都有个自私的动机,而且教师批评他的时候,从他的表情看得出来,他知道自己干的是缺德事。心理型问题生则不然,他办的事情对自己常常并没有什么好处,而且当教师批评他的时候,他会一脸茫然,或者很坦然,把教师气得要发疯。这就证明他的行为是“心理驱动”,而不是“利益驱动”的。教育心理型问题生,首要问题是减少周围同学对他们的歧视。教师要耐心劝导学生,不要他们看成怪物,他们只是有些特别而已,你可以少和他们打交道,但不要做出刻意回避的样子,更不允许欺辱他们。教育问题型问题生,没有这种起码的人文生态环境是不行的。

品德型问题生:不要轻易认定一个学生是品德型问题生。这类学生在小学可以说没有或者很少。

“好学生”型问题生:他们各方面都不错,问题处于隐蔽状态,常见问题有:双重人格,自我“消失”,自我中心,虚荣心过强,抗挫折能力极差。他们往往是为了让家长高兴、让老师满意,不得不违心地做事,戴着面具生活,久而久之,就成了习惯性的虚伪,两面派。变成问题生的好学生往往是这样一些好学生:他们的能力与他们的位置不相称,就是说他们本身就没有那么大的本事,就是靠使出吃奶的劲拼上去的,从小周围不断地赞扬又把他们抬到了高得下不来的位置。如果发现一些尖子生有勉为其难的情况,就不要再捧他们了。要逐渐给他们降温,让他们丢掉虚假的自我,接受真实的自我。对于“好学生”型问题生来说,面子是极其重要的。

如何“认定”自己班里的问题生?

你可以用日常的方法教育一下试试,比如表扬啊,批评啊,谈话啊,惩罚啊,给家长打电话等等。若对方有所进步,一般就不算问题生;若您把自己的日常招数用光了还不能解决问题,那就可以初步判定,这是个问题生。

教育问题生,上策是什么?中策是什么?下策是什么?

第一条思路是,把问题生晾在一边,全力以赴带领全班同学前进,不去刻意关注和教育问题生,这是上策。第二条思路是个案诊疗,这是中策。这是一套调查研究、分析推理,然后开药方的技术。第三条思路是维持,教师当“维持会长”,这是下策。所谓维持,就是最大限度地降低问题生对集体、对教学的破坏作用,虽然不能改变他们,至少能稳住他们,寄希望于他们成长过程中的自我治疗,寄希望于未来生活对他们的教育。

上策:雷夫老师像一个领队,他带着一支队伍兴致勃勃地往前走,一路风景如画、妙趣横生,队员们完全被这些景象吸引了,甚至有人搞乱,都无法引起队员们的注意。“晾在一边”并非不管,而是通过优化班级教育生态系统间接治疗问题生。尽量把课上得让学生喜欢一点总是可以的,这可以提高教师的人气,减少问题生捣乱的机会。

中策:对待问题生,只要教师一急躁,就容易把事情弄僵,陷入被动。问题生也多是不善于控制自己情感的,所以对问题学生进行诊疗,前提是教师要冷静。一般说来,问题生发生的问题,大都不适合热处理,要先放一放,等大家都冷静下来,再处理不迟。他犯了错误,我先不说他对错,而研究他为什么会犯这个错误,是什么力量推动他非这样做不可。搞清他的思路,我才有可能下次在适当的地方切断他的错误思路,避免他重犯错误。这才是诊断和治疗。教师遇到问题生出问题,第一反应最好像科学家见到不明飞行物的照片一样,怀着好奇心问道:“这到底是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因为你不大可能讨厌你希望了解的东西。好奇心能冲淡厌恶。认知欲望越强烈,态度就越冷静。了解学生最常用大方法就是观察法。学生性格的最真实的表现,往往在非正式场合看得更清楚,在同龄人中看得更清楚,在同龄人中看得更清楚。学生中发生的事情,既有鲜明的是非问题,也有模糊的是非问题,还有不是不非的问题。看问题,光有道德视角是不够的,还要有科学视角。要做多种假设,才能少犯错误。现在比较普遍的问题是,学生出了问题,教师常常不分析、不反思,把一切责任都推到学生和家长身上,这就很难解决问题。               

任何医生都不敢保证自己开的药绝对准确,它会根据医疗效果的反馈来调整自己的治疗方案,或者增减药量,或者改动药房,甚至推翻原有结论重新诊断。教师处理问题生的问题也是这样。教育一般收效要比医疗慢得多。

下策:维持相当于医院的“保守治疗”。不要指望问题生家长能给教师多大帮助,更不要幻想教师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由家长解决,家长有那个水平,孩子是不会成为问题生的。对问题生的家长,一定要降低期望值。问题生是病人,他们的家长也多是病人,对于病人,理应采取同情的态度,事实上,他们也是很值得同情的。老师们和问题生家长打交道的时候,像医生面对病人那样,宽厚一些。

对于大多数学生,家庭和社会的影响要大于学校的影响,对问题生教育的成果,不要以眼前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要综合评价,而且要长线评价。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