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的发生都允许而自然
我的出生是不确定的
在落地时心安了
我的成长是不确定的
在接纳时心安了
我的死亡是不确定的
在直面时心安了
我的无聊是不确定的
在陪伴时心安了
能控制的部分不刻意控制它
不能控制的部分随风由它去
在成长中迎风摇曳也起舞
在停滞时安然踏步也接纳
在探索自己前先关心自己
在求知的道路上悦纳自己
不被过度求知的枷锁羁绊
因为无知的部分常被误解
所以我要保持谦卑的心态
因为规矩的部分常被限制
所以我要保持宽阔的视角
因为不确定性常使我感觉恐慌
所以我要活在当下的命运里
允许一切的发生
允许自然的遇见
允许当下的活着
时时刻刻活在允许里
时时刻刻活在体验中
在简书日更的第八百五十天,我修通了自己。我们说修通是有具体指标的,在情感上有通透接纳的体验,在认知上有灵活的结构化逻辑,在行为上有改变后模式持续,基本上这算是人格结构层面的改变与加固。
先说情感层面通透的接纳体验。我原来对父亲的不负责任充满了愤怒,一想起来心里面就隐隐作痛,无法消解。而经过一遍一遍的解剖自己,先是寻到了代老师作为关系互动的依恋母体,在发泄情绪时被稳当当的接住。所谓,看见即疗愈,当发泄一次被接住后,那种‘强迫性重复’的模式就被打破,未完成情绪得到释放。然后通过写作,不断觉察身体、觉察情绪、觉察念头,最终通过正念的方式分化出一个“虚化的自我”,从那个原生家庭的创伤情绪体验中抽离出来。所谓的情绪困扰,源于将注意力常常关注在过往的创伤体验之中,被这种创伤情绪所淹没;而通过不断的觉察练习,将注意力慢慢的从那种创伤情绪淹没中抽离出来,回到当下的现实中,这时候情绪淹没感得到大幅度降低,甚至有时候会消失。我现在常常能感觉到通透的情绪体验。
再说认知层面灵活的结构化逻辑。我们说经验决定观念,观念决定情绪。情绪压抑体验得到缓解,认知的领悟随之得到提升。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良性应对情绪的方式是根据外在现实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非良性应对情绪的方式是——我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即使外部现实条件变化了,我依然不调整自己认知,而是调整现实来适应认知。我原来的认知方式是——我的核心信念是无能的,补偿策略是不能努力,一旦努力就表明自己不够聪明就会激发自己的核心信念,为了避免不激发无能的核心信念,我一点都不努力。甚至,轮到我晋升业务主管时,我会表达出拒绝——归因于这不是我争取来的,白给的,我不要。也因此丧失了职业发展中最大的机遇问题——世界从来没有折磨我,都是我自己折磨自己。
这就是涉及到一个TO BE还是TO DO的问题。TO BE是表达自己想成为一个什么样子的人,人生目标是什么。而TO DO是关注这件事让我爽不爽,愉快不愉快,符不符合我的认知标准。不良的认知模式,就是只要我不爽,只要这件事不符合我的认知要求,宁愿改变现实环境——通过拒绝领导的提拔,来满足自己的认知正确。而良性的认知是,虽然我不理解,不是我争取来的,但既然领导给我这个机会,虽然认知上达不到,但在职业上提升可以更方便促进我成为一个更有价值的人,可以帮企业实现更大的价值——这是TO BE。
甚至在自己的咨询职业中,我在个案概念化技能上也有所提升——只要有利于成为更优秀的咨询师即TO BE的需要,我都愿意去学。所以现在做咨询时,脑袋里面有了个案概念化的框架,通过一个一个的小情境去挖掘自动思维,通过自动思维挖掘中间信念,然后共同聚焦指向那个根深蒂固的核心信念。
桥哈里窗有四个认知阶段,从上往下分别是:
不知道自己知道;
知道自己知道;
知道自己不知道;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实际上,成长最难的地方在于跳出自己看自己——就像我们如果不通过照镜子、拍照片永远因为也无法看到自己的后脑勺一样。如果我们不能分化出一个“虚化的自我”来观察自己,则很难看到自己不良的应对模式,也就是处在“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阶段。
我觉得人分三种。
第一种是具有历史自觉者,就是他不需要遇到很大的挫折,就能领悟到需要通过读历史、读哲学去不断精进自己,如周总理少年时代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属于先天丛慧者。
第二种是遇到挫折,如有不得,反求诸己者。这一类群体庞大,我大约属于这一类,就是遇到挫折了,还能虚心请教他人。然后慢慢通过学习他人良性的认知模式,打开了学习之门。
第三种是那种遇到挫折也不改变。所谓命有天定,人有上进的权利,也有原地踏步的权利,这是世界的规则所决定的。
而通过这日复一日的学习,终于修通了自己的认知——当接纳了自己,也就接纳了全世界。世界从不与我为敌,与我为敌的一直是我自己。我的父亲也不是与我为敌,与他为敌的是他自己。如果说他却有对不起我的地方,那也是少年时代的我;而今的我已经长大了,我有能力照顾自己的人生,少年时代的我已经“死”了——原来为什么冲突呢,就是身体已经长大了,而心智却活在那个少年的时代里——很明显,这不是“现实世界”。真实的现实世界是,我已经长大了,少年时代的我已经“死”了,于是马上调整认知——当下的父亲并不欠我什么,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父亲的归父亲,儿子的归儿子,两不相欠,冲突何来?!
最后是改变后行为模式的持续稳定。还是那句话,经验决定观念,观念决定情绪,情绪驱动行为。代老师说一个真正的改变来自内分泌系统的改变,具体就是各种激素分泌水平的改变。我是从2020年3月份开始简书写作,至今没有一天中断过。我们所情绪驱动行为,也就是说我在写作觉察中是感受到愉悦感的,否则根本坚持不下去,在这种矫正性的行为体验中,我领悟到只要坚持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个重大领悟,这个领悟又支撑着继续探索,从而成为一个适合探索自我的良性循环。跑步也是我喜欢的,但跑步比写作耗能更多,所以跑的断断续续,从2020年5月坚持跑步到现在更换了至少五个跑步APP。而自从2022年3月1号戒酒之后,跑出了最长5个月没有中断的跑步记录,而到今天为止总长度已经突破1000公里,也是一个矫正性的情绪体验。每周跑步2-3次,每次10公里,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不追求速度,不追求减肥,不追求距离,就是随心所欲不逾矩,这种感觉蛮爽的。
就在昨天的读书体验中,我第一次品尝到了行为模式改变后的自由。所谓一为约束,百事不侵,我品尝到了一些自我约束的自由。
原来是很坚持写作日更,每当激烈的时候,一天能写上万字的自我剖析文章,但是一旦遇到阻力可能一个字也写不出来,于是陷入亢奋时停不下来,抑郁时开始不了的两级状态。就在昨天写作完毕,无所事事的时候,莫名陷入一种无聊的状态——于是我接纳这种无聊,我觉察无聊背后的需求是对无意义感的赋意——那么既然闲着无聊,但又不知道忙些什么,那么我就干脆忍受、接受、接纳这份无聊好了。于是我去买了一包瓜子,刷了一个小时手机。就这样跟无聊相处了一个小时之后,突然觉得不无聊了,又开始学习咨询督导2个小时,感觉很充实,很接纳。
我第一次品尝到了情感上接纳的通透感,认识层面的掌控感,行为层面的愉悦感,做事是充实,不做事也是充实的,最重要是跟随自己真实的感觉。该吃吃,该睡睡,该挣挣,该吹吹,该无聊无聊,该充实充实,随心所欲不逾矩的感觉是很棒的。
以此篇为纪念,新的阶段,新的历程,加油一路同行的老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