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克思主义的来源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就是唯物主义。在欧洲全部近代史中,特别是18世纪末叶,在同农奴制和农奴制思想展开决战的法国,唯物主义成了唯一彻底的科学,它忠于一切自然科学学说,仇视迷信、伪善行为。因此,民主的敌人便竭尽全力来“驳倒”、败坏和诋毁唯物主义,维护那些不管怎样总是为宗教辩护或支持宗教的各种哲学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没有停止在18世纪的唯物主义上,而是把哲学向前推进了。他用德国古典哲学的成果,特别是用黑格尔体系的成果丰富了哲学。这些成果中主要的就是辩证法,即最完备最深刻最无片面性的关于发展的学说,这种学说认为反映永恒发展的物质的人类知识是相对的。
二、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对我国教育的影响
马克思的学说,诞生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它改变了世界的历史进程,推动了许多国家一系列的改变、革新。在最开始确立发表的时候,推动了俄国革命的胜利;到了后来,又推动中国革命取得胜利,这些都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同样的,它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适合许多国家的发展走向。
回顾我国这三十多年的教育实践,忽左忽右,以致造成严重的失误,究其原因,还是与教育科学研究的落后分不开。在西方教育理论著作和文献中列举哲学各派观点时,马克思主义观点同其他各派观点是并列的,我们不能同意这种简单并列的做法。从原则上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同西方教育哲学是对立的;同时,它绝不是某种派别学说,而是一种全新的共产主义教育哲学。
教育哲学属于基础理论学科,它以理论思维水平的知识反映教育的客观规律,而不是经验事实和关系。教育哲学是关于教育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它摆脱了教育经验科学的局限性和狭隘特征,有广泛的适应性,对教育实践有着强有力的指导作用。从教育哲学观点看,教育行为不仅仅是一个技能、技巧的问题,它往往同教育目的、理想、价值选择有关,这些也正是教育哲学研究的任务。所以对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我们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特别是教育工作者和教育哲学研究者们。
一个时期以来,我们的理论界存在一种倾向:过度鼓吹经济的魅力,夸大经济的无限作用,神话西方的现代化。教育界也以今后有多少学生从政获得高位、成了企业老总、挣了多少钱之类的内容为主要的荣誉熏陶。学生的攀比、虚荣、急功近利与整个社会的浮躁、麻木、压抑、缺乏精神信仰汇成了一股浊流,浸淫泛滥。这些现象的存在绝不是无端的。现实告诉我们,这是中国社会最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候。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先进政党,必须用先进的理论指导思想;民族的凝聚力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脱离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的发展及生产力的进步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来维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生产关系需要马克思主义来协调;社会道德风尚、文化艺术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