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既是目的又是手段2025-07-28

给教师的建议:知识既是目的又是手段

8+1读书会阅读打卡

打卡第32天 2025年7月27日

书目:《给教师的建议》P38-40

这一章主要探讨如何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的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知识对他们来说常常变成了“滞销的货物”。知识的积累仿佛是“为了储存”而存在,而“不进入流通过程”,得不到实际运用。

他提出的解决方法是,需要从根本上改变对“知识”和“知道”这两个概念的看法。在他看来,“知道”就意味着会运用知识。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要素,能够吸引思想并激发兴趣时,它才能被称为真正的知识。知识只有在被不断运用的条件下,才能体现“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学习就越省力”这一规律。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就是要努力使学生将获取知识不看作最终目的,而视作一种手段。我们要让知识不成为静止、僵死的学问,而要让它持续作用于学生的脑力劳动,渗透于集体的精神生活和学生的相互交往,并参与生动、不间断的精神财富交换过程。没有这个过程,智力、道德、情感和美感上的真正发展是不可想象的。

作者以语言发展为例,讲述了他带领学生到秋日的果园体验的具体做法:在确认学生们对词语及其丰富含义、感情色彩有了深刻的感受和体验后,引导他们叙述自己的所见所感。这时,学生不再是复述教师的话,而是表达自己的思想。他们的思想因此活跃并丰富起来,儿童思考能力得以培养,他们尝到了思索的无比快乐和认识的极大喜悦,感到自己是真正的思考者。

为什么在现实中教师的语言常常无法打动学生的心?这种对语言的冷漠和麻木不仁态度,正是学习的一大灾难。

如果语言没有被学生视为一种创造性的工具并占据其心灵,如果他们只会死记硬背他人的思想,却不能创造自己的思想并通过语言来表达,那么,他们对语言的态度就必然是冷漠、麻木的。我们必须重视这种冷漠态度,警惕学生没精打采的神情,并着力教会学生积极热情地对待语言。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