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的一个原因,就是知识对他们来说往往成了滞销的货物,知识的积累似乎是“为了储存”,而”不进入流通过程”,得不到运用。知识似乎与学生的精神生活和智力兴趣不相干。掌握知识对学生来说,变成了累赘、讨厌的事情,希望尽快摆脱它。
首先应改变对“知识”、“知道”这两个概念的本质看法。“知道”就是会运用知识,知识只有在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能吸引住思想和激起兴趣时,才谈得上是知识。知识只有在不断发展和加深时,才能存在。要努力使学生把获得知识不当成最终目的,而当成一种手段,使知识不变成静止的、僵死的学问,而经常起作用于学生的脑力劳动、集体的精神生活和学生的相互关系,起作用于生动和连续不断的精神财富交换过程,没有这一过程,智力、道德、情感和美感的真正发展是不可想象的。
比如学习语言。把语言变成一个最主要的创造性工具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占首位的,不是熟背死记别人的思想,而是学生自己进行思考,这种思考是一种生机勃勃的创造,借助语言认识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因而也是认识语言本身的细微差别。如果语言不是作为一种创造手段占据学生的心灵,如果他们只会熟背别人的思想,而不创造自己的思想并通过语言来表达这种思想,他们就会对语言冷淡,漠不关心,麻本不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