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父母而言,最大的难题莫过于教育孩子。
很多父母都会表达“没办法,管不了”,这样的无奈和无力感。首先,这个无力感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无力感,什么原因作为父母的我们这么不喜欢甚至害怕这个无力感。
很多时候,无力感来源于不可掌控感,也就是失控感。我们的安全感来自于我们对外界或者对人、事、物的可预测性或者可控制性。在我们教育孩子的这件事情上也是一样。父母的内心或许会有一个期待,希望孩子是怎么样的。父母的内心或许有一系列标准,孩子应该做到怎样才算是董事的、乖巧的、上进的、好学的,或者是学习好的.......。父母内心或许有一个投射,将自己以往未能实现或达到的状态或水平投射在孩子身上,觉得通过自己的经验总结是能够在孩子身上得到实现的。
当父母带着这些期待、标准和投射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很容易忽视孩子本身,而一直传递的是一种要求,是对孩子或者孩子学习、成长的一种掌控感。在那个当下,孩子感受不到自己真实的存在,感觉父母爱自己其实是有条件的,因为只有符合父母期待和要求的时候,他们面对自己才是和颜悦色的,才是开心的,也愿意满足自己的。但当自己的表现或者行为不符合父母的期待和要求的时候,他们面对自己是眉头紧锁的,是愤怒的,甚至有训斥和男女混打。所以,这些不被看见和不被爱会激起孩子的逆反,事情大多朝着父母期待的相反的方向去发展了。
这种失控感也就是父母感到的无力感,超出预想无法掌控和预测的无措感和无力感。可能接踵而来的就是面对“不听话”的孩子的焦虑。
清晰化了无力感发生的原因,父母可以回到自己和孩子本身来看待教育孩子这件事,把自己的期待、标准和投射拿回到自己本身,重拾好奇心去关注自己的孩子,看到和接受孩子本来的样子,因材施教,允许和帮助他们成长为他们自己。这个过程中爱是流动的,双方是互相促进的,孩子会慢慢放下叛逆,父母也能发现孩子的亮点。慢慢彼此的成就感会代替无力感。
试着放下带着条件的去呈现父母的爱,给孩子确定的感觉“父母爱我是因为我是他们的孩子,他们是我的爸爸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