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渊篇第十二」6
【原文】
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愬,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
【译文】
子张问何为明察。孔子说:“无论是暗中诋毁,还是公开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就可谓能明察。无论是暗中诋毁,还是公开诽谤,在你那里都行不通,就可谓有远见。”
【注释】
“子张”,复姓颛孙(音“专孙”),名师,字子张,孔子晚年弟子,小孔子四十七岁。为人勇武,善交友,重德行修养。
“明”,察也。能鉴察是非。
“浸润”,是说像水不知不觉地润物那样。指暗中散播。
“谮”、“愬”,二字同义,此处都是诋毁、诬陷、诽谤之意。“谮”音“zèn”;愬,音义皆同“诉”。
“肤受”,是说像肌肤能感觉到疼痛那样。指公开指责。
“远”,明之至,即《尚书·太甲》“视远惟明”之“远”。可译作“远见”。
【评析】
子张问何为“明”。孔子说,无论诽谤与诋毁以何种形式出现,是暗中散播也好,是公开指责也罢,听者都能分辨明白,不被蒙蔽蛊惑,这就算是“明”,也就是见事明白、明察是非。能做到这一点,就不会被眼前的虚妄所遮蔽,自然也就能更进一步地预见到事物发展的真正方向,故“可谓远也已矣”。
为政者“明”,才能从复杂纷乱的表象中发现真相,才能正确地做出判断决策,免于误国误民;为民者“明”,才能从刻意而为的宣传中鉴真识伪,才能真正地做到选贤与能,免被误导利用。
在一个文明的政治架构中,为政者皆从为民者中经由“选贤与能”而来,且要接受为民者的社会监督。因此,为民者“明”在文明社会建构中的作用至关重要。而兴教传道、开启民智,以使为民者“明”而不“昧”,正是儒家行仁的主要使命之一,也是儒家实现其仁道主张的基础和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