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生活在这个时代被不断放大,大到不专心学习就无法理解现在的世界。人们通常是凭借直觉和短距离的人际关系来驱动生活,但我们却早已被包裹进大规模的陌生人的精妙协作中了。
人类面临着四大基本约束:
1.东西不够;2.生命有限;3.互相依赖;4.需要协调
Summary
- 1.经济学概要
- 2.人是否理性
- 3.稀缺、选择与歧视
- 19.时间与利率
- 20.价格能否预测
- 21.未来的钱:年金、债券和保险
- 22.深入分析未来的钱
1.经济学概要
有人的地方就有需求,有需求就会催生生产,而不同人的生产不同,且偏好不同,于是有人的地方就有交易。哪怕物质的总量不发生变化,只要能够交易,幸福就能无中生有的产生。比如甲有面包,乙有水,如果甲只吃面包会口渴,乙只喝水会饿,但是双方交易后,没有新的价值出现,但都有了面包和水,双方都收获了额外的幸福。
许多交易的出现就构成了市场,有了市场就有价格,而价格会波动。同时有了市场就会对货币有需求,有了货币就有经济现象和经济规律。
谈到经济现象和规律,人们通常关注两件事:效率和公平,且二者往往是此消彼长的。It varies from case to case,但是无论如何决断,最重要的应该是鼓励人们创造财富,效率和公平二者反倒没有那么重要。例如,著名的马粪争夺案,A请人收集道路上的马粪,由于当天天晚工人没来得及把马粪收走,只是聚集成堆,第二天清晨B看到马粪,请人拉走卖给农民当肥料。二人产生冲突,法官要把马粪判给谁呢?从经济的角度,如果判给B,那么就是在鼓励人们保护自己的财产,这势必会产生额外的损耗,不利于创造财富。
如何判断能不能鼓励人们创造财富呢?好的经济学家不但要看到容易看见的结果,还要看到看不见的影响。比如,北京要不要给地铁涨价,不仅要看到地铁涨价会提高地铁公司的收入,从而缓解政府的补贴压力,还要看到涨价后会给其他交通带来更大压力,一旦发生交通拥堵,很多本来可以完成的交易就无法进行,造成的损失和政府的补贴相比孰大孰小。
这些看不到的影响正是经济学的阵地,人人都能理解的规律,早已自发的进行,不需要特殊的研究。所以经济学研究的大多是事与愿违的规律。比如,为什么扶贫越扶越贫。很多人觉得事与愿违的事只是缺少政府的管理,如果立个法规,什么不都解决了吗?其实不然,比如最低工资制度的设立是为了保障人们的收入,但是这个制度订立后,很多企业会关闭当地的工厂,异地生产,当地的工人反而会失业。
2.人是否理性
很多人认为经济学是纸上谈兵,因为它有一个基本的前提:人是理性的。而实际生活中,不理性的行为随时随地可见,所以经济学只是学究们自嗨的工具。
而实际上,世界是充满不确定性的,从统计学的观点看,只要存在不确定性,就没法算出最优解,最多有一个最优区间。经济学关心的是人存活的条件,这是客观的规律,与人是不是理性的无关。比如,一个加油站开在路边就比开在乡间更容易盈利。如果一个人不理性,把加油站非要开在乡村家边,便于自己生活工作,这没关系,经济学允许他这样做,但只要在公路旁有另一个人开了一个加油站,这间乡间的加油站盈利就会受到影响,甚至无法开下去。
人是不是理性的不会影响经济学存在的根基,但人性的特点却会决定经济学的规律。人性中与经济最相关的特质可能是自私性的探讨,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就回答过这个问题,他的《道德情操论》说人是自私的,对自己关心的人有足够的了解,但没法了解无数其他的人。
《国富论》说人是自私的,但这些自私的行为会在一只看不见的手的引导下,帮助陌生人之间形成有效的大规模协作,有了市场,也就如上节说的,在物质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创造了更多的幸福。虽然一个人用爱心能够关怀到的人的数量是有限的,但是市场却能让我们的能力无形中关怀到无数人,商业才是最大的慈善。比如,如果你是一个木材工人,每天加工木材,作为铅笔的原料,当其他人补齐生产铅笔的剩余环节时,你所创造的价值就造福了无数人,让他们在看书学习时有记录的工具——铅笔。一个人,无论再怎么天才,哪怕是能力强到从茶叶蛋到原子弹都能制作,他也无法生活的特别富足,更没法帮助成千上万的人幸福生活。而市场,却能轻松帮助人们获得幸福,并不需要一个个体有多强的天赋。
人性的善面的作用非常有限,就像上文提到的天才,无论再怎么努力也无法帮助到很多人,这在现实中有一个非常契合的例子——扶贫。扶贫难以成功的原因很多,比如缺乏反馈机制、委托代理不善、懒汉养成效应等。如今的扶贫,已经从给钱给物转变到提供让贫困人民习得生活技能从而致富的方向。
综上,人性的善良只能惠及很小的人群,人类需要有大规模的传播善念的方法,而这就是市场。所以,经济学有稳健的根基,并不是像一些人想象的是以“人是理性的”作为根基的,相反,经济学不关心人是不是理性的,而是关心客观的经济规律。人的理性与非理性影响的是经济学的精确解问题,人的非理性使得经济学无法给出精确的数字什么是最优解,但依然能给出最优范围。
3.稀缺、选择与歧视
经济学的根基不是人是理性人的假设,而是稀缺——一种普遍存在的状态。引发稀缺有两个核心原因:
1.你想要的东西别人也想要;
2.人的需求了不断变化。
这两点植根人性,第一点说的是攀比,中国人常说不患贫而患不均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而第二点说的是欲望,人活着就无法摆脱的属性。所以,有人就有这两个人性,而这两个人性会引发稀缺,稀缺就奠定了经济学。稀缺广泛存在,食物可以稀缺,房屋可以稀缺,甚至信任也会稀缺。
因为稀缺是普遍错在的,所以人们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这就引发了选择,而选择就要有标准,有标准就是区别对待,这就必然引发歧视。比如,一件买苹果的小事,人们也倾向于在一堆苹果中挑选自己中意的那个,无论客观上挑选的苹果是不是最甜的营养最好的,人们挑选后都会坚信自己挑选的就是最好的。歧视这个词被大多数人理解为贬义词,甚至美国还立法平权,可这样的做法并不真的消解了歧视,只会引发新的歧视。比如为了保障黑人的利益,规定加州大学要按照一定比例录取黑人学生,但实际上录取的黑人要远比一些被拒绝的白人学习懒惰,自律性差,这引发了新的歧视,只是从民众自发的歧视黑人演化到国家规定的歧视白人。
既然歧视无法避免,那如何歧视才是问题,这就涉及到两个重要问题:
1.谁有权歧视;
2.谁来承担歧视的后果。
常规理解歧视者是优势的,被歧视者是劣势的。但我们还要知道凡歧视比得付出代价。歧视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偏好和信息不对称而出现的,比如我们会歧视北方人粗鲁,无法做精细的活。这种歧视其实是一种成本的控制,让我们减少成本去试验北方人能否做精细的活,从而更容易找到适合做精细活的人。适度的歧视能帮助经济的发展,但如果一个老板歧视到认为凡是北方人,都无法做精细的活,那么他可能会错过个别极为有能力做精细活的北方人。
所以任何人都会有权歧视而且都会歧视,但都需要为自己的歧视承担后果。而且如果外界强制干预歧视,会引发问题。比如美国的次贷危机,起因是黑人觉得银行歧视他们,只给白人放贷不给他们放贷,搞抗议强制政府要求银行家给他们放贷。但银行家是从风险评估的角度选择放贷人的,政府必须为这些黑人担保银行家才敢放贷。于是政府做了担保,大量不良交易就决口了,且因为有政府的担保,各类经济公司但参与到风险的买卖中,终于酿造了次贷危机。
平权是一个不错的政治口号,但实际上没有平等这回事,我们的DNA就不同,家庭环境和所受教育更是大大不同。歧视发生在任何人的日常生活中,且每个人都会为自己的歧视承担后果,比如讨厌数学老师而不学数学,会导致后续发展受限。但也会有一些比较间接的歧视,比如美国大选选谁当总统,和一般民众的生活比较远,且就算歧视,引发的后果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感知到。
19.时间与利率
引入了时间,商品就有了新的分类,在私有、集体所有、全员所有、政府所有制之外,有了易耗品和耐用品的分别。易耗品是一次性就能消费完毕的,比如食物;耐用品是它提供的服务和功能需要时间来消费,比如一首音乐,一幅画。
人性的攀比和欲望决定了稀缺的普遍存在,所以引发了前述的各种经济学问题。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向静态的经济学问题加入时间轴,变成动态的经济学问题,这里的人性根基是不耐(impatience)。因为未来有变数,且没有谁能避免衰老,人们天然愿意得到今天的东西,而不是等待明天,愿意等待的人往往是比较年轻有想象力的人。所以那些愿意等到明天的人就理应得到补偿,这就是利率的根基,未来越不确定,利率越高。比如,战乱时代利率就比和平时代高。
所以,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收取利息是合情合理的事。但大多数人并未接受这个道理,很多国家都存在利率的管控。其中可能的一点原因是人类真实的利率高的吓人,所以难以被接受。但是利率的管制会产生恶果,比如一个穷人明明看到了实际可以挣钱的好机会,却无法以较高的利率获得贷款错失机会;又比如,这个穷人强行在民间找地下的高利贷,而高利贷不合法,贷款方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又催发了对黑社会的需求,影响了社会治安。
针对这种现象,经济学中发明了贴现率的概念——在今天看来未来价值打折的程度,越是动荡的时局,贴现率越高,明年的100元换算成今天的钱就没那么多。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越是贫穷的地方儿童的出生率越高,因为:
1.贫穷的地方,儿童存活率低
2.贫穷的地方,孩子通常是体力劳动的补给
3.贫穷的地方,父母的时间成本低,容易付出给孩子
4.贫穷的地方,孩子通常是家长的储蓄
5.随着财富的增加,孩子的质量比数量更重要
灵活应用利息理论,能理解很多生活现象。因为人类不能避免衰老和未来的变数,我们更喜欢今天的东西。明天东西的价值和未来的变数息息相关,经济学发明了贴现率的概念。未来越确定,贴现率越低。
20.价格能否预测
有了时间的概念,经济的目的更加明确,由于时间有限,每个人都是impatient,所以赚钱要消费。但是投资和消费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呢?
有人说去出游是消费,目的是放松休息,但有人反对说出游是为了开拓见识,是一种投资。这件事情上很多人都讨论过,而经济学家欧文·费雪(Irving Fisher)说投资是时间维度上的平衡消费(Investment is the balancing of consumption over time)。
经济学上看,每一个人追求的,不是今天消费的最大化,也不是明天消费的最大化,而是我们终身每一个时间点的收入之和最大化,我们追求的是幸福总量的最大化。例如,经常有人讨论要不要健身和吸烟,如果未来不确定越小,那么人们会越重视健身减少吸烟,和平年代相比于动荡年代更小比例的人吸烟,因为动荡年代朝不保夕,要尽可能享用今天,而不是为明天做打算健身戒烟。
所以,有必要探讨资产的折现和,也就是一个资产未来全部收入折算为今天价值的多少,它是我们交易资产的根基。但是未来的事没有人能确定,所以这个折现和是人们的预期判断。而人们的预期往往和真实的世界并不完全一样,所以面对未来经济学出现了两个世界,一个是人们预期中的世界,另一个是真实的世界。真实的世界要符合一切现实规律,比如经济的周期,资产到账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但是预期世界的规律只决定于预期,比如苹果发布一款成功的产品,股票价格立刻上升,并不需要等到现实世界苹果真的盈利。
那什么可以影响预期呢?新知识,只有新的知识能改变预期。比如研究出现重大突破,潮汐等各种新型发电有能力取代石油,石油的产量和价格马上回受到影响。
而新的知识,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被探索出来,所以人类知识的边界拓展是随机的,预期的变化自然也是随机的,那么资产价格的变化就是随机的,不可预测。不仅知识的拓展随机,而且消息的流通过程随机,所以价格更难预测。
这也间接说明资产的价格应该反应了所有我们已知的知识,就是有效市场假说,可是另一派经济学家认为很多人投资是跟风的非理性的,所以资产的价格不真实有泡沫,这个问题依然在争论中。
那新的知识是如何改变资产的价格呢?在市场的配置过程中,新知识的刺激,都会最终使得所有资产的回报率趋向于相等。回报率高的资产自然会引发更多人的进入,在激烈的竞争下,回报率自然降低;而回报率低的资产会有更多人撤出,竞争减缓的环境下,回报率会渐渐回到正常水平,即其他所有资产的回报率值。
21.未来的钱:年金、债券和保险
资产的价值取决于对未来的估值,如果不是要把资产变卖,那么获得收益的过程与年金(持续多期的收入)有关。年金的多少既取决于期数,又取决于贴现率。对资产拥有的时间越长,期数就越多,收益自然越多;贴现率越高,说明人们对现在越看重,年金的现值就越低,因为年金是对未来收入现值的评估。
与之相关的另一个概念是期货,一种投资者凭着它定期获得利息,到了到期日还能获取本金的证书。这也是关于未来的钱的,当贴现率增高,也就是利息率增高,表面上看好像盈利,但实际上对于债券来说它的现值在下降。
谈到未来的钱,之所以现值会变,其实本质上是由未来的不确定性造成的。为了抵御这种不确定性,商业上发明了保险的方式。用分摊风险的方式,使人们获得确定的收益,很适合风险厌恶型的投资人。但不是任何业务都可以保险,保险有三个基本标准:概率性,即投保项目要有概率性,不能是确定的内容;不相关性,即投保人之间是否发生风险的概率是彼此不相关的,不然一旦出灾害,全部人索赔是无法满足的;独立性,即是否出现风险不能受当事人控制,不然会出现骗保现象。作为保险公司,他们的经营目标就是不断细分人群,使风险接近的人归位一类,这样能最大幅度降低搭便车的现象,从而能降低保金吸引客户;还有增加同一人群的基数,根据概率学的大数定律,人群基数越大,总赔偿金越靠近数学计算的均值,从而能降低保金吸引客户。
22.深入分析未来的钱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概念是误用,或者至少是被误解的。
比如社会范围内普及的很多保险其实不是保险,所以会出大问题。例如,失业保险,它违反了保险中的独立性,这个保险的当事人是可以控制自己是否工作的,如果工作很辛苦,而获得的报酬只略高于不工作的救济,那么人们不会工作,这些穷人是无法脱贫的,所以失业保险金越高失业率越高。在比如,养老保险,他违反了概率性,所有人都会变老,这是不可逆的,本质上养老保险是把年轻人的钱花在老人身上,可是一旦年轻人和老人的人口占比发生变化,养老保险就会无钱可支。
另外,期货经常被一些人认为是赌博行为,但并不是这样的。期货市场满足了人们对确定性的需求,它是买卖双方达成协议在未来的确定时间以确定的价格交易确定数量的商品,并由期货市场作为第三方担保。它把风险分担给了不同的人,使得更多的人会去研究市场的变化,极大的推动了商品市场的发展。
在了解了经济学的基石--稀缺性后,这里又加入了时间的维度,经济学变得更加生动,再加上未来的不确定性和每个人对风险不同的偏好,经济学活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