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初心
古人云:“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从今天的时代背景和教育环境来理解这句话,就是,如果家长不送孩子到学校上学,就是家长的罪过(在义务教育阶段属于违法行为,因此是“罪过”,而不仅仅是过错);如果教师没有认真履行教师职责,就是教师的失职(比如,教师让家长批改作业)。
但对于绝大多数家长来说,送孩子到学校读书,还不仅仅是履行法律义务的问题。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邀请家长们回顾一下这样一个场面:
一位小朋友第一天去幼儿园上学,由于周围都是陌生人,因此当家长离开教室的那一刻,小朋友猛然跑向家长,意图拉住家长不要走,或者“带我一起走”。在没有得逞之后,开始哇哇大哭。这时候,教室里面的其他小朋友见此情景,似乎“同理心”大爆发般的,一起大哭起来。然而,此时此刻,小朋友看不到的是,家长(尤其是奶奶或外婆)正站在幼儿园的某个小朋友看不见的角落里,听到小朋友的哭声,自己也不停地抹着眼泪。但最终,家长还是一狠心,转身离开了幼儿园,而选择把小朋友留了下来。
为什么呢?心疼孙子(女)的家长为什么不冲进教室把孩子抱起来带回家呢?
幼儿园不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家长完全可以把孩子带回去,这是不会违法的。
然而家长们都明白,不进幼儿园,就很难进一个好一点的小学,有些地方甚至很难进入小学;即使不进幼儿园也能入小学,也有家长会担心,不进幼儿园会让自己的孩子落后于人,这也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输在起跑线上”。
这就足以说明,绝大多数家长送孩子去学校读书,不是因为有法律的约束,更多的还是希望孩子能够学得更好,将来能出人头地——能够融入这个社会,能够被这个社会认可,能够受他人尊重,甚至不少家长也会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成为一个对社会有大作用的人。
这其实就是家庭对孩子教育的初心!
但是这种初心能够牢记多久呢?
从后来一些家长对待大学生毕业后就业与否的态度看,有些家长其实已经忘记了自己的初心。
但也有一些家长并不是因为忘记了初心,而是对生涯发展规律缺乏科学了解。这也是我写此系列文章的初心。
(图片来源:互联网)